央視鏡頭掃過沈飛生產線,70多架殲-15T重型艦載機整齊列陣,機翼折疊如鯊群蟄伏。可眼尖的軍迷發現:這些撐起中國海天的新銳戰機,胸膛里跳動的仍是俄制AL-31F3發動機!國產渦扇-10B早已性能碾壓,為何還要用四十年前的“老心臟”?今天咱就扒開迷霧,看看這背后藏著的大國智慧。
庫存包袱:千臺俄發不用白不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為保障蘇霍伊系戰機供應,豪擲百億從俄羅斯進口近千臺AL-31系列發動機。光是海軍特供版AL-31F3就囤了200臺,足夠裝備百余架艦載機。這些“存貨”不用就是真金白銀打水漂——2016年最后一筆訂單單價仍高達500萬美元。
如今渦扇-10產線滿負荷運轉,既要喂飽殲-20、殲-16,又要兼顧殲-10C換裝。與其跟自家兄弟搶產能,不如先把倉庫里的俄發“清庫存”,物盡其用才是硬道理。
海天特供:毛熊的獨門絕活
別看AL-31F3陸上表現平平,到了海上卻是“老江湖”。蘇聯當年專為蘇-33開發的這款發動機,渦輪葉片用鎳基合金打造,抗鹽霧腐蝕能力拉滿;緊急復飛模式能在2秒內爆出125千牛推力,著艦鉤失效時能救命。
反觀渦扇-10B,陸基設計壓根沒考慮航母環境:高濕鹽霧會腐蝕電路,頻繁彈射讓軸承磨損翻倍,2019年測試中,某型國產發動機因響應延遲0.8秒,差點釀成復飛墜海事故——艦載飛行,差之毫厘就是機毀人亡。
過渡哲學:等一個更強的中國心
海軍真正等的是“完全體”渦扇-10H!這款專為艦載優化的魔改型號,耐腐蝕涂層壽命提升3倍,推力響應速度逼近AL-31F3,維修間隔從300小時延長到800小時。但艦發測試遠比陸發苛刻:得把發動機綁上電磁彈射臺模擬甲板沖擊,泡鹽霧艙連烤三個月,甚至要實機測試側風點火——這些項目沒兩年根本跑不完。更妙的是,殲-15T機體預留了升級空間。
未來換裝渦扇-15后,33噸的鋼鐵巨獸推重比將破1,真正實現滿油滿彈彈射起飛!眼下用俄發保戰力,實為給國產頂配爭取時間。
70架殲-15T掛著俄制心臟搏擊海天,恰是中國軍工務實精神的縮影。不盲目追求“全國產”的虛名,讓庫存發動機物盡其用;不拿飛行員生命冒險,耐心打磨艦載專屬動力;更用機體冗余設計埋下未來超車的伏筆。當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推開波濤,殲-35隱身艦載機已在一旁靜待升空——殲-15T的“混血時代”,終將成為中國航母走向深藍的踏腳石。畢竟大國重器,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安全賬,這筆買賣,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