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導演王晶頻爆娛樂圈八卦。
說梅艷芳是被自己的「任性」害死的;
曝周星馳的私生活和整容傳聞;
大談張國榮自殺原因;
還重提劉嘉玲被綁架事件……
翻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賬,還涉及大量隱私與創傷性事件。
結果,引發網友一片吐槽。
紛紛指責他沒品,把別人的私事當流量密碼。
說起來,就在幾年前,王晶在內地口碑還有過短暫回暖。
為什么又要做這些討人嫌的事?
今天不妨一起來聊聊。
上述所有引發爭議的爆料,大都出自王晶的一檔網絡節目《王晶笑看江湖》。
除了「張國榮自殺原因」源自一次訪談。
這是一檔由王晶和他的女兒共同主持的聊天節目。
自2024年7月起上線,每周更新一期,至今還未更完。
內容圍繞王晶的從影生涯、娛樂圈秘辛以及與眾多明星的合作經歷展開。
表面看,這是一個資深導演對昔日影壇的追憶與梳理。
但實際上,主打的就是「圈內爆料」。
節目真正能出圈的,也靠的是這些所謂的「猛料」:
梅艷芳的死因、陳冠希的「艷照門」始末、劉德華的瘋狂粉絲和隱婚經歷、周星馳的整容與情史……
這些都是陳年舊事,也大都已有公開資料可查,無實質性新信息。
但王晶仍要以親歷者姿態,重述個中細節。
提到劉嘉玲時,他語氣輕松,夸夸其談,還放出當時的報道。
完全無視當事人曾表示不愿再提此事的態度,給人感覺毫無同理心。
講述與周星馳的恩怨始末時,直接表示,周星馳愛錢勝過愛朋友。
還不忘揭周星馳的老底,講他的戀情和整容史。
甚至還要提一嘴周星馳父親出軌的事,說完哈哈一笑。
而這些不僅王晶自己講過很多次,周星馳也早就回應過:
「王晶導演其實不太了解我的。」
不僅如此,許多內容只是他憑空猜測或道聽途說的,卻毫不負責地講出來。
比如陳冠希的「艷照門」事件。
他說陳冠希早就給別人看過照片,僅僅是因為他覺得維修人員不會隨隨便便復原內容看。
他還有說照片里很多女孩吸毒或者被下藥了,只因為他覺得流出的照片里很多女孩眼神迷茫。
但節目播出后,很多媒體都誤將其當作新的「內幕消息」傳播。
還有梅艷芳、張國榮等其他明星的瓜,也大都夾雜了他的猜想。
常常說得有鼻子有眼,好像都是自己親眼所見。
網友也很容易被他資深導演的身份蒙騙,覺得他置身其中肯定知道很多內幕。
殊不知,仔細看,節目已經標明「以上內容,純屬聽聞」幾個字,急于撇開責任了。
雖然客觀講,除了這些爭議性內容外,節目確實存在一些有價值的部分。
比如,他對一些經典電影的創作背景、拍攝手法和演員表演的解讀。
提到《大話西游》中周星馳的表演細節,15秒內能轉7個表情。
還有對香港電影發展歷程和現狀的思考。
但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并不多,幾乎都淹沒在八卦海洋中。
而且很多他自己也曾在其他場合講過無數次,更像是騙影迷點擊的幌子。
尤其是,他八卦的對象幾乎都是圈內重要人物,也都有其代表作和相當程度的受眾。
自然會激起更多不滿。
那他為什么還要做這樣一檔節目?
根本原因,顯而易見——為制造話題、吸引觀眾,維持自己的影響力。
這背后,是他作為導演在電影行業的失勢。
回顧王晶的職業生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他是香港最會賺錢的導演。
高峰時期一年可以拍十幾部電影,幾乎承包整個新藝城票房。
作品涵蓋喜劇、動作、情色等各種類型,捧紅邱淑貞、張敏、舒淇等無數明星。
他拍電影不追求藝術性,但能精準把握大眾心理。
《賭神》《賭俠》《九品芝麻官》等,無一不在當年掀起票房熱潮,也不乏口碑佳片。
很多電影不僅在香港地區,在亞洲范圍內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從千禧年初起,隨著香港電影工業的衰落,票房神話逐漸失效。
2009年以后,他進軍內地電影市場,拍合拍片。
只是票房和口碑均不佳。
他還曾嘗試投資文藝片,如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關錦鵬的《越快樂越墮落》等。
但大多也票房慘淡,最終還是回歸了商業片。
進入流媒體時代,他成了「網大」導演代表。
連拍數十部《倚天屠龍記》《唐伯虎點秋香》式IP改編。
但都粗制濫造,毫無創意,連粉絲都看不下去。
一直到這兩年,他還活躍在電影行業,不斷推出新作。
但早已無人知曉,也無人關心了。
曾經那個「懂市場、懂觀眾」的王晶,被市場拋棄了。
舊故事講不動了,只能換個角度講人——講隱私、講八卦、講別人不敢說的話。
打著清談節目的名義,卻靠博眼球的八卦博關注。
能不能挽回市場難說,但口碑是徹底丟了。
很多網友都表示憤怒、唏噓,感慨昔日大導,怎么變得像八卦號營銷號?
在娛樂內容過載的當下,我們根本不需要一個導演再來講八卦,更何況是戳別人痛處的陳年舊瓜。
這些年,王晶在內地的路人緣經歷了幾度浮沉。
最早通過一系列經典電影,在內地觀眾心中樹立了口碑。
《賭神》《賭俠》《整蠱專家》等電影,成為一代人的經典回憶。
哪怕現在重溫,也仍然不乏娛樂性。
也必須承認,他確實塑造過華語喜劇與商業片的某種范式。
只是21世紀后,他的作品質量一路滑坡。
從《澳門風云》系列,到各種換皮翻拍的網絡電影,幾乎全是惡評如潮。
被罵過度消費舊IP、邏輯全無、風格過時……
尤其是《澳門風云3》,強行致敬《賭神》,卻只剩花架子,令粉絲徹底失望。
于是,王晶又成了「爛片之王」的代名詞。
直到他上《圓桌派》,才讓很多人態度改觀。
在這檔節目中,他展現出了電影之外的思辨力與專業度。
他講商業與藝術的界限,談喜劇創作的難度。
談市場結構,指出「三四五線城市才是華語電影真正的大票倉」。
耿直表示賈樟柯的技法不行,王家衛更勝一籌;
還聊到周星馳的獨特表演,直言「未來三十年無人能超」。
這些話觀眾未必都認同,但他的坦誠和老練令人耳目一新。
許多年輕觀眾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王晶并不只是「爛片商人」,他對電影行業有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在這之后,他又參與了內娛多檔綜藝節目,進一步提升了他在觀眾中的好感度和曝光度。
在脫口秀節目自嘲也任人嘲,毫無大導演的架子。
在《導演請指教》《無限超越班》中點評表演、糾正鏡頭,刷了一波「專業」「高情商」的路人緣。
至此他雖沒有新的代表作,但以往的名氣加上如今的觀眾緣,也還算受歡迎。
像之前他發微博怒噴香港頂流姜濤時,雖然激起很多香港粉絲的不滿,但還是得到了內地觀眾的聲援。
人們都夸他快人快語,真性情。
只是這一切,似乎仍不足以支撐他在當下的內容生態中站穩腳跟。
他才又選擇最低級的流量收割模式。
靠過去的榮光販賣舊情懷,靠無底線的爆料賺流量。
他或許仍有話語權,但已難贏得尊重。
失勢之后做爆料節目,似乎成了王晶最后的退路。
但真的是「無路可走」嗎?
未必。
縱觀他這一代的香港導演,幾乎都陷入了創作停滯與身份重構的階段。
不少人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選擇隱退。
還繼續堅持著的,整體產量都下滑,也已經走出了幾條不同路徑。
有人在低產中堅持創作。
爾冬升,雖已少有新作問世,但并未遠離創作一線。
活躍于表演類綜藝的同時,2022年執導并編劇了《海的盡頭是草原》,仍延續著他對人物命運與時代命題的關注;
王家衛,多年未有新電影,花數年時間打造電視劇《繁花》。
不僅美學風格上延續了他的作者氣質,也在播出后獲得了內地市場的壓倒性成功。
目前已著手籌備影版《繁花》。
許鞍華,雖然近年作品屢遭爭議。
但始終堅持拍自己想拍的內容,也表示依然會繼續拍下去。
哪怕沒有商業回報,也未嘗試轉型或妥協;
周星馳,發起脫口秀節目,試水短劇。
同時也一直在籌備新片。
還有的導演,選擇轉型幕后,把更多精力投注在提攜后輩、推動行業生態上。
像杜琪峰,雖已多年未有導演新作,但仍不時出現在重磅項目背后。
他以監制身份推出的電影《命案》,延續銀河映像一貫的黑色美學與都市冷感,拿下金像獎三項大獎。
主導開發的劇集《三命》,則在風格上保有銀河體系中對罪與人性的克制剖析,豆瓣8分+。
關錦鵬,更是長期將重心轉向教育、策展和新人培養。
他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擔任電影節策展人,在多個場合鼓勵年輕導演,積極推動新人作品走向國際。
他監制祝紫嫣首部長片《但愿人長久》,入圍金像獎四項提名。
這些路徑沒有哪一條輕松,甚至大多舉步維艱。
但也正因此,更顯出選擇背后的分量。
王晶選擇爆料求生,并非走投無路,而是因為這條路最省力、最熟悉。
快餐娛樂+高頻輸出,曾是他最擅長的打法。
可當作品力枯竭,這套公式便只剩下反噬,
既拉不回口碑,也透支了最后一點觀眾緣,
最終落得聲勢猶在,尊嚴盡失。
倒不如體面謝幕,留點好感與余地。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