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開放的北區場館負二層東南展廳內,以“絲路石語”為主題展示了中古碑志與絲綢之路的歷史。通過128件(組)碑刻、墓志、拓本、經幢等文物,反映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再現盛世長安的燦爛輝煌——
這個展覽以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開篇,分為“逐沙涉水”“熙熙攘攘”“語誨眾生”“胡臣戎將”“五方相會”五個單元,展示了碑石所見絲綢之路、碑石所見絲路商旅、碑石所見西教東來、碑石所見民族融合、碑石所見文明交往,通過鐫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喚醒絲綢之路鮮活的記憶。
1.逐沙涉水:碑石所見絲綢之路
西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陸上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渠道。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興盛。
這里陳列的《重刻裴岑紀功碑》拓本,記載了東漢陽嘉四年(135年)敦煌太守裴岑抗擊匈奴之事。兩側的《李元諒碑》和《楊良瑤神道碑》拓片,記載了唐代李元諒參與“平涼會盟”和楊良瑤下西洋的歷史事件。
2.熙熙攘攘:碑石所見絲路商旅
在“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胡人商隊絡繹不絕,商業貿易繁榮發展。他們以粟特人為主,經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往來販賣胡椒、葡萄、香料、茶葉、絲綢等物品。
在西安周邊出土的墓志中,留下大量西域胡人的記載,他們生活于長安,死后埋葬在這里。在唐代《曹惠琳墓志》中記載,他原本是敦煌康氏粟特人,過繼于舅舅曹元裕而改姓,以功特授游擊將軍、守左領軍衛翊府郎將,贈紫金魚袋、授上柱國。
3.語誨眾生:碑石所見西教東來
絲綢之路是信仰交織的紐帶,佛教、祆教、景教等宗教相繼傳入中國,鳩摩羅什、玄奘法師、不空和尚等高僧將佛教經典傳播到中原。這里豎立的經幢和石臺,凝聚著工匠精湛的技藝,展示了佛教藝術的魅力。
在唐代《米繼芬墓志》中記載,他的父親是米國在長安的質子,他的幼子米思圓是大秦寺景教僧侶。當時,景教也被稱為“波斯教”和“彌施教”,乃唐朝對入華基督教的稱謂,大秦寺位于長安城義寧坊內。
4.胡臣戎將:碑石所見民族融合
絲綢之路是多民族匯聚之地,鮮卑、匈奴、契丹、吐谷渾、奚、突厥、葛邏祿、柔然、回鶻、鐵勒等民族都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刀箭相交,馳騁縱橫。最終,都融入華夏民族的血脈之中。
這里豎立著一塊唐代《白道生神道碑》,白道生是突厥后裔,歸唐后歷任朔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卒贈太子賓客。他的兒子白元光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下大功,被封為南陽郡王。此碑是白元光為白道生遷葬時所立。
5.五方相會:碑石所見文明交往
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發展密切相關,以和平共享的理念共同構建起“中古盛世”,連接著東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等歐亞大陸上的眾多國家。碑志不朽,絲路常新,我們要繼續發揚絲路精神。
在唐代《蘇諒妻馬氏墓志》中,用古波斯巴列維文與漢文雙語書寫。馬諒是左神策軍散兵馬使,可能是西域王子使者后裔,巴列維文以祆教善神為死者禱告。漢式墓志,波斯紀年,體現了唐代外來族群的文化適應策略。
點擊下方,觀看相關圖文——
我是申威隆,陜西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后“陜西文博一哥”,被領導和同事們稱為“申局”。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關中拍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