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開放的北區場館負一層東展廳和西展廳內,以“漢字?書法?碑林”為主題展示了西安碑林厚重的文化歷史。通過600余件(組)碑刻、書畫、古籍、拓片等文物,深入探索漢字、書法與碑林三者之間的緊密關系——
走進文化歷史展廳,迎面是多媒體空間,仿佛置身于漢字與書法的世界之中。這個展覽分為“漢字悠遠 文脈綿長”“書法寶庫 文化奇觀”“碑林圣殿 文明華章”三個單元,分別展示了碑林中的漢字源流、碑林中的書法瑰寶、西安碑林的發展史,守望歷史,賡續文明。
1.漢字悠遠文脈綿長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也是一部漢字演變史。黃帝時期,倉頡觀察鳥獸足跡,受到啟發創造文字,被尊為“造字圣人”。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陶文,乃最早的漢字雛形。
夏商之際,漢字發展成熟,逐漸形成體系完備的甲骨文和金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全國文字統一為小篆,結體對稱,線條流暢。兩漢時期,隸書通行,書法藝術從有序走向繁榮。
中國古人將造字法則歸納為六種,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統稱為“六書”。同時,歷朝歷代都積極推行文字的標準化,刊刻石經起到規范經典內容的良好作用。
這里陳列著兩塊魏正始二年(241年)三體石經殘石,原本豎立于漢魏洛陽城南郊的太學,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成。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刻的《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將《說文解字》中的部首和偏旁用小篆書寫,以楷書反切注音,乃文字結構范例。
2.書法寶庫文化奇觀
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包括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以甲骨、青銅、簡牘、紙帛、碑石為載體。西安碑林是歷代書法薈萃之地,立體的中國書法史令人肅然起敬,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向往的圣地。
這里以書圣王羲之開篇,他的書法兼取諸家之長,開創楷、行、草三體的新風尚。王羲之的《蘭亭序》翰墨風流冠古今,自然隨意,氣象超然。東晉至北魏早期,漢字呈現“隸楷之變”的趨勢,逐漸形成“南北交融”風格。
隋朝統一全國,繼承魏晉南北朝遺風,將北方粗獷豪放和南方溫潤華美的書風融合,使楷書發展成為一種規范的標準書體。這里陳列的隋代《趙芬殘碑》,筆法方圓兼備,字體剛柔并濟。
唐代是中國書法的全盛時代,將“尚法”著稱的唐楷發展到巔峰,百家爭妍,名家輩出。初唐時期,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為代表,鐵畫銀鉤,骨力清健。中唐時期,顏真卿變法出新,端莊豐美,沉厚雄健。晚唐時期,柳公權與顏真卿并稱為“顏柳”,瘦硬通神,骨力勁健。
盛唐時期,玄宗推崇隸書,呈現豐腴健美,形成象征開元盛世的“唐隸”風貌。這里豎立的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刻《楊孝恭碑》,碑文由陸尚賓書,隸書遒勁而秀美,堪稱“唐隸珍品”。
唐代篆書常見于碑額、題榜、墓志蓋等處,如蠶吐絲,如綿裹鐵。書家首推李陽冰,乃李斯之后小篆第一能手。這里陳列的唐大歷二年(767年)刻《拪先塋記碑》和《三墳記碑》均為李陽冰書,另外一塊唐垂拱四年(688年)刻《美原神泉詩序碑》的碑文也為篆書。
唐代草書名家以張旭和懷素為代表,形成雙峰并峙的局面,兩人被并稱為“草圣”,有“顛張狂素”的美譽。他們的“狂草”書法倏忽萬變,充分發揮了書法的情感表現力,形其性情,達其哀樂。
這里陳列著北宋時期刻的張旭書《斷千字文刻石》《彥修草書刻石》《肚疼帖刻石》和懷素書《東陵圣母帖》《藏真律公二帖刻石》,以及明代刻《懷素千字文刻石》等。如今,原帖已毀或者難得一見,這些后世刻石顯得更加珍貴,成為人們領略唐代草書的重要實物資料。
宋代,書法以“宋四家”為代表,包括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獨樹一幟。元代,趙孟頫將晉韻、唐法、宋韻融為一體,倡導以“二王”為正宗的古典主義書風,形成溫潤閑雅的“趙體”書法。
明清時期,提倡復古,推動金石碑刻的研究。同時,承舊革新,以攝人心魄的書法風貌推進藝術發展。這里懸掛著大量清康熙年間皇帝的《御書法帖刻石》,由時任陜西按察使的何嘏摹刻,曾鑲嵌于碑林展室外的墻壁上,為董其昌、米芾、趙孟頫的書法,琳瑯滿目,蔚為壯觀。
3.碑林圣殿文明華章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時任陜西轉運副使的呂大忠搬遷唐石經和其他唐宋碑刻于府學北墉,正式開始創建西安碑林,跟孔廟和府學合為一體。歷經王朝更迭、戰火侵擾、自然災難,依靠歷代先賢的保護、修葺、搜求,西安碑林成為首屈一指的藏石盛地。
明嘉靖九年(1530年),首次對西安孔廟的建筑進行藍釉琉璃替換,展出的琉璃鴟吻就是當時整修大成殿的遺物。除此之外,這里還陳列著時任川陜總督的年羹堯為西安孔廟出資鑄造的一批禮樂器。
1937至1938年,在中央財政的資助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和陜西省政府聯合對西安碑林進行整修,整個建筑形式和布局沿用至今。1938年5月1日,西安碑林管理委員會成立,成為第一個專門保護和管理碑林的官方機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后,西安碑林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曾經的陜西省博物館所在地,館藏文物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管理人員專業化程度逐步增強。1955年5月、1961年10月和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三次參觀西安碑林。
周總理在參觀時曾說道:“古人把這些碑排列得太密了,想站遠點看看碑的全貌都很難,應該疏朗一些。”如今,碑林博物館北區場館建成開放,展覽面積從8000平方米增至23000平方米。過去未去,未來已來;今日盛世,如您所愿……
點擊下方,觀看相關圖文——
我是申威隆,陜西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后“陜西文博一哥”,被領導和同事們稱為“申局”。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關中拍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