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平壤順安機場時,我最后一次摩挲褲袋里那張十元人民幣。朋友戲謔的"朝鮮土豪論"猶在耳畔,殊不知這張編號JX64832951的紙幣,即將開啟它生命中最奇特的旅程。
導游樸英姬接過我的行李箱時,肩上的牛皮挎包在晨光中泛著溫潤光澤。"歡迎來到平壤。"她微笑時眼尾漾起細紋,后來我才知道,這只包的價格抵得上她六百個清晨五點起床帶團的辛勞。
在羊角島酒店大堂,十元紙幣首次遭遇生存危機。當我試圖用它換取一瓶礦泉水時,服務員溫和地搖頭:"十五元。"紙幣在我掌心蜷縮成團,像只受驚的刺猬。鄰桌德國游客正用兩張百元大鈔結賬,紙幣摩擦的沙沙聲格外刺耳。
轉機出現在第三天的黎明。平壤光復市場剛蘇醒,泡菜壇子沿街排成綠色方陣。我在干貨攤前駐足時,攤主金大叔的眼睛突然亮起來——他認出了我手中的中國紙幣。
"換嗎?"他蘸著唾沫翻動記賬本,枯瘦的手指停在糧票頁。最終,十元人民幣換得三張"500g大米"糧票和兩包魷魚干。金大叔將紙幣對著陽光反復照看,突然壓低聲音:"我女兒在外國語大學,需要買中國教材。"
這張紙幣的漂流就此轉向。當樸導帶我們參觀萬景臺少年宮時,我瞥見金大叔的女兒金慧琳。她躲在走廊立柱后,用朝鮮語教材包裹著《新漢英詞典》。趁樸導不注意,我把魷魚干塞給她,她則迅速將十元紙幣藏進詞典夾層。
故事并未結束。三天后在開城工業園,我竟在工人休息室再遇這張紙幣——它正躺在樸導丈夫的飯盒里!原來金慧琳用它在涉外商店換了止痛貼,輾轉帶給腰椎勞損的父親。而這位沉默的朝鮮工人,此刻正將溫熱的飯盒推給咳嗽的同事:"中國膏藥,管用。"
最終章發生在平壤育兒園。我們捐贈文具時,園長突然展開一張熟悉的紙幣:"有位工人捐了十元人民幣,托我們買彩色筆。"陽光穿透窗戶,孩子們正用嶄新彩筆涂抹天空,其中一支橘色畫筆上,隱約可見"Made in China"的鋼印。
臨別前夜,樸導帶我登上主體思想塔。平壤萬家燈火在腳下鋪展,她忽然指向城北:"金大叔今早用糧票換了止痛藥,他讓我謝謝那張中國紙幣。"晚風中,她展開掌心——三張糧票排成扇面,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淺黃。
"在朝鮮,糧票是生存的錨,你們的紙幣是瞭望的窗。"她將糧票按進我掌心,粗糲的質感如生活的真相,"但我們都在教孩子畫彩虹,不是嗎?"
回程飛機穿越云層時,我攤開三張糧票。燈光下,紙面浮起細密的稻穗紋路,像無數雙托舉生活的手。突然在糧票邊緣發現一行鉛筆小字,是金慧琳稚嫩的筆跡:"謝謝叔叔,我會考上北京留學。"
舷窗外,中朝邊境的燈火連成蜿蜒金線。褲袋里那張糧票微微發燙,它不再是計劃經濟的符號,而是一枚穿越國界的信物——當十元人民幣褪去貨幣的外衣,它便顯露出最本真的模樣:人類彼此溫暖的憑證。
平壤的燈火沉入云海,而掌心的糧票正在呼吸。它默默講述著比政治更永恒的故事:在生存的鋼絲上,人們永遠會選擇把最后一塊糖,遞給更饑餓的孩子。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