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磚攪局到主動示好,印度外長訪華釋放信號,這次莫迪政府想要什么?
據新華社報道,7月13日,印度外長蘇杰生抵達中國,開啟5年來首次訪華行程。
此次訪問不僅是中印自2020年邊境沖突后的重要破冰動作,更是今年兩國第四次高層互動。
從1月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重啟溝通,到6月國安顧問多瓦爾、防長辛格相繼來華,再到蘇杰生此次“壓軸”到訪,中印關系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回暖。
五年首訪:中印高層互動按下加速鍵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的上合青島防長會上,印度防長辛格還曾拒簽聯合聲明,如今蘇杰生卻在社交平臺明確表態“支持中國主辦上合峰會”,這種“前后反差”釋放出強烈信號:印度似乎決心暫收“攪局”姿態。
印度的“變臉”并非心血來潮。
一方面,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對紡織品、藥品等印度支柱產業加征關稅,直接沖擊其經濟命脈。
印度雖向世貿組織提交報復文件,卻因缺乏談判籌碼難起作用;更令新德里意外的是,特朗普竟與巴基斯坦軍方互動,美印關系裂痕加深。
在此背景下,印度亟需通過緩和對華關系,向美國傳遞其“非單一依賴”信號,平衡外部壓力。
除了地緣考量,印度此行還有兩個迫切訴求。
其一為稀土:受中方4月稀土出口管制影響,印度稀土磁鐵庫存已于5月底耗盡,其汽車產業面臨“一顆磁鐵缺貨,整條流水線停擺”的危機。
盡管印度宣稱將投入250億盧比支持稀土永磁體產業,但短期內難以落地,只能寄希望于外交斡旋。
其二是恢復中印直航:直航不僅能促進貿易投資、穩定供應鏈,更能緩解因簽證限制導致的制造業訂單執行難題,同時推動旅游文化交流,為中印雙邊關系深化創造關鍵條件。
今年1月兩國雖已達成協議,卻遲遲未落實,蘇杰生此行需給其國內“交作業”。
表面看,蘇杰生訪華是中印關系的積極進展,但深層隱憂不容忽視。印度此次轉向本質是“被動選擇”,美印關系遇阻下的權宜之計,而非對華戰略調整。
中印兩國間邊界問題等核心矛盾仍未解決,印度政策搖擺性極強,隨時可能“出爾反爾”。正如中方一貫強調的,對印關系需“聽其言,觀其行”,合作與警惕需同步推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