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9元包郵手機殼鉛含量超標30倍”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此前,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曾開展手機殼產品質量專項風險監測,隨機從各類銷售渠道購買價格從十幾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機殼,對有害物質含量等指標進行產品質量安全評估。評估結果顯示,部分低價手機殼的鉛含量超出國家標準上限30倍。
作為國內知名的電子產品集散地,華強北也在這波“低價手機殼”爭議中多次被提及。讀特新聞記者注意到,網上不少9.9元包郵的手機殼都標注了“華強北”字眼。7月14日,記者走訪華強北,看看低價手機殼到底有何“貓膩”。
賽格通信市場內部。
在華強北賽格通信市場,讀特新聞記者發現,5元、10元、15元及以上價格的手機殼堆滿貨架,不少批發商和消費者在現場“掃貨”。
消費者吳女士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曾在網上買過9.9元包郵的手機殼,“用了一個月就發黃”。她坦言,相較質量,自己更加注重的是手機殼好不好看,并未關注產品本身是否存在異味。此次來華強北,吳女士姐妹二人共買了30余個手機殼,價格最低的一個僅要5元。
一家門店售賣的手機殼照片。
賽格通信市場一名售賣手機殼的商家告訴讀特新聞記者,“賺得不多,主要靠走量”。該商家表示,自己商鋪售賣的正常型號基礎款手機殼售價為20元,成本15元,每個賺5元左右,這樣的產品屬于“中價”產品,主打“新料”。“我們主要用石油提煉的原生材料,無異味,強磁貼合,瞄準注重質量的消費者。”
提及網傳的低價手機殼有害物質超標一事,他坦言,華強北手機殼市場中確實存在部分低價劣質的手機殼。他表示,網上售賣的9.9元包郵的手機殼,部分會選擇在華強北拿貨,這類手機殼往往味道挺刺鼻。該商家還表示,低價的秘密在于“回收料”——醫療廢料(回收針管、輸液管)、馬桶回收料等經簡單處理后注塑成型。“(劣質手機殼的味道)是消不掉的,哪怕洗了它本質也還是那些東西。”他建議,在購買手機殼時,盡量避免低價且有刺激性味道的全塑料公仔軟殼。
據了解,目前,手機殼未被列入強制性認證商品目錄,大量“三無”產品(無廠名、無質檢、無標準)通過電商渠道流入市場,消費者僅憑網頁圖片難以判斷材質優劣。在網購平臺中部分手機殼在宣傳頁面上會注明“食品級”“硅膠原材料”,也有部分僅進行商品畫面展示。
為何部分低價手機殼沒有3C認證?有商鋪客服解釋,手機殼并不屬于數碼產品。還有客服會展示商品的檢驗報告,其上方標注含鉛量為“未檢測出”,而部分店鋪的產品宣傳頁面并無相關宣傳或檢驗報告。
一名化工領域行業人員告訴讀特新聞記者,手機殼有普通橡膠味或塑料味不一定有害,因為在正常生產過程中,一些材質本身會帶有輕微氣味,通風晾曬一周內味道散去,大概率是安全的。“刺鼻味道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問題。”他表示,有刺鼻味道的手機殼可能攜帶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質,長期接觸有健康風險。
如何選購手機殼?據中央廣播電視臺的國家應急廣播發布的相關報道,選購手機殼需記住兩個關鍵點,一是液態硅膠;二是TPU環保無毒。同時,還需查看執行標準,執行“GB4806.7”標準的才是安全的手機殼;最后,盡可能避免選擇花里胡哨、毛茸茸還價格便宜的手機殼。
(作者:讀特新聞記者 黃澤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