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多元文化交織碰撞,青年一代站在文明對話的前沿。對于大學生而言,民族自信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更是成長道路上必須修好的一堂基礎課。
民族自信的內核,是對自身文化與歷史的深刻認同。從甲骨文的斑駁紋路到唐詩宋詞的雋永意境,從萬里長城的雄偉壯闊到脫貧攻堅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與百年奮斗史,沉淀出獨一無二的精神密碼。大學生在課堂上研讀經典、在博物館觸摸歷史、在社會實踐中體察國情,本質上都是在與民族的精神血脈對話。這種認同不是盲目排外的自大,而是明白“我是誰、從哪里來”的清醒——唯有知曉自身的文化基因,才能在紛繁的世界中站穩腳跟,不被外來思潮的浪花沖散方向。
民族自信的價值,在于為成長提供堅韌的精神動力。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面對學業壓力、未來選擇等現實挑戰,民族自信能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勇氣。那些投身芯片研發的青年學者,正是源于對“卡脖子”技術突破的信念;那些扎根鄉村振興的大學生村官,正是帶著對“鄉土中國”未來的期許。這種自信讓他們在追逐個人理想時,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既實現了自我價值,也為民族復興注入青春動能。
民族自信的實踐,體現為理性包容的開放心態。真正的自信從不拒絕借鑒他人的優秀成果,而是以“拿來主義”的智慧吸收養分,同時堅守自身的主體性。大學生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時,不會忘記“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歷史智慧;在參與國際交流時,既能大方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也能從容傾聽不同聲音。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姿態,正是民族自信最生動的寫照——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平等對話中傳遞中國價值。
當下,個別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追捧,對本土文化卻知之甚少,根源并非知識的匱乏,而是精神根基的松動。修復這種松動,需要教育體系強化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教育,更需要大學生主動在實踐中涵養自信:讀一本《史記》,感受歷史的厚重;走一趟紅色舊址,體悟信仰的力量;做一次非遺傳承志愿者,觸摸文化的溫度。當民族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脈,自信便會自然生長。
民族復興的征程上,青年是沖鋒陷陣的先鋒。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能否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高度,更關乎國家的未來走向。這堂課,必修且必須修好——因為它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熱愛腳下的土地,更是如何以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步伐,在時代浪潮中走出屬于中國青年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