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時隔十年,我國再次召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為此,會議強調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也就是,未來的城市發展模式或路徑,要從外延式的城市邊界擴展轉向內涵式的空間價值提升,從關注物質的增長導向轉向關注人的發展導向,從房地產過快和“單邊發展”轉向“產城人”“職住交服”的綜合協調發展,對城市主政者的要求從主要關注經濟指標轉向城市綜合治理。總結來看,這是城市發展動力、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推動城市工作重大轉變的,還有一點重要背景,就是房地產形勢發生了巨變,即供求關系重大變化。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房地產就是城市經濟的發動機或引擎。房地產擴張帶動土地出讓和地價擴展,地方靠賣地收入或土地作價,推動城市基建、新區擴張,即所謂的“外延式發展”和“攤大餅擴張”。住房市場化、貨幣化改革以來,這樣的循環持續了較長的時間。盡管其帶動了上下游、基建投資、區域開發等,但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城市增長模式從存量轉向增量,切入點是城市更新。具體路徑是推進8個方面的更新內容: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完整社區建設,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有機更新,釋放更高價值的增長空間,植入新業態(比如文旅)、新產業,補齊公共短板以降低城鎮化成本、激發消費和生產潛力,達到保障民生、拉動投資和促進消費的綜合效果。
這就是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和實現增長動力切換、塑造城市新增長動力的邏輯自洽,也是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樞紐作用的彰顯。高質量城市更新的推進,意味著更新規劃中疊加資產、資源并優化配置。比如,在老舊片區改造中加強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比如,老舊社區、街區補短板發力地下管網更新改造等。對房地產來說,這也是支撐價值中樞和實現市場企穩的長效舉措。
重點任務方面,首先提出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
具體措施上,就是要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人口在城市能夠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先體檢、后更新”,通過體檢發現居民生活中存在的急難愁盼,找準切口,瞄準痛點。比如,近期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中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新建改擴建1000所以上優質普通高中,重點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
另一個重點任務,就是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提出堅持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未來的城市發展,要告別外圍新區、房地產單邊突進,轉向“產城人”平衡、“職住交服”平衡。本質上,這就是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即房地產切入到居民和實體經濟需求過程中。
關于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近年來中央歷次重要會議都有闡述和部署,比如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建設,配租+配售的保障性住房體系,現房銷售,“白名單”融資,以及城市更新專項貸款等等。這些都在漸次落地。此次會議重點強調了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不僅體現了城市存量發展、宜居城市包容性發展的思路,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