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火車砸窗”,后有“機場砸窗”,活人既然有手有腳,就不能讓鐵皮車廂給熱死!
為什么乘客頻頻陷入這樣的絕望境地,機場的管理在做什么?
7月11日晚十點,西寧曹家堡機場。悶熱,是所有乘客登上東航MU2350航班擺渡車后的第一感受。
當車門關閉,司機下車,這輛滿載百余人的擺渡車,便迅速演變成一個高壓蒸籠。這不是平原地區的暑熱,這是高海拔地區的悶局。
西寧的空氣本就相對稀薄,對于初來乍到的旅客而言,呼吸尚需適應。此刻,一百多個人擠在密閉狹小的空間里,每一次呼吸都在消耗著本就有限的氧氣,同時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空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粘稠、渾濁,夾雜著汗味和焦躁。車廂里,人們的臉龐從微紅變成漲紅,額頭的汗珠匯成細流,滑過臉頰,浸濕衣領。
有人開始用力地用手掌扇風,帶起的卻是滾燙的熱浪。有人貼在冰涼的玻璃上,試圖汲取一絲涼意,卻發現玻璃也早已被車內的溫度捂熱。
從煩躁到恐慌的轉變,快得驚人。乘客們開始用力拍打車門和窗戶,沖著車外大喊,試圖引起早已下車乘涼的司機的注意。
然而,車外一片寂靜。司機似乎對車內的騷動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求救的呼喊被厚重的車體隔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應”。
就在這時,人群中發出一聲驚呼。一名看起來五十多歲的阿姨,身體一軟,兩眼一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車廂內瞬間炸開了鍋,乘客們意識到,如果再不出去,下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
在暈倒阿姨的不遠處,一名男乘客抓起了車窗旁的紅色應急錘,用盡全身力氣砸向了緊閉的車窗。
玻璃應聲碎裂,帶著一股涼意的夜風猛地灌了進來。車內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深吸了一口氣,那上頭的暈眩感和瀕死的窒息感,終于有了一絲緩解。
這一錘,砸開了一條生路,也砸來了姍姍來遲的關注。聽到玻璃碎裂的巨響,原先“失聰又失明”的司機終于慌忙趕回,第一反應是打開了駕駛艙的空調。
此時,距離乘客被困已經過去了至少十幾分鐘。救護人員也很快趕到,對暈倒的阿姨進行了急救,所幸并無大礙。
砸窗的男乘客,在當時的情境下,無疑是拯救了全車人的英雄。但在法律的尺子里,這一行為卻顯得異常微妙。
安全錘,顧名思義,是“緊急情況”下的最后選擇。根據規定,只有在火災、落水、車輛側翻等車門無法正常開啟的極端險境下,使用安全錘破窗逃生才具備絕對的正當性。
在非緊急情況下擅自使用,則屬于違法行為,輕則罰款,重則拘留。過往的案例清晰地劃出了這條紅線。
2020年,西寧機場一名女旅客因喝醉了酒,用拳頭砸碎窗戶玻璃,嚴重影響飛行安全,導致航班緊急迫降,事后此女子被逮捕。
當負責保障安全的司機消失不見,當正常的求助渠道完全失效,乘客面臨著實實在在的生命威脅時,這種“緊急情況”算不算規定中的“緊急情況”?
為了自救而突破規則,究竟是理應被贊揚的見義勇為,還是需要被懲處的違法行為?這一錘,不僅砸碎了玻璃,也砸向了僵硬的規章和人性良知的灰色地帶。
如果說青海機場的這次事件是一次偶發意外,或許還情有可原。但就在事發前不到十天,幾乎一模一樣的場景,剛剛在另一趟公共交通工具上發生過。
K1373次列車因故停運,車廂內空調關閉,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鐵皮烤箱”。同樣是令人窒息的高溫,同樣是乘客熱到虛脫,同樣是有人在絕望中拿起安全錘,砸碎車窗換來一線生機。
當時,砸窗的小伙子一度被警方帶走,引發了全網的聲援,最終以“口頭教育”收場。
無論是火車還是機場擺渡車,運營方都未能將“致命高溫”這一最大的變量納入安全管理的考量。飛機正在滑行所以不能開門,不等于不能開窗,更不等于可以關掉空調,讓司機一走了之。
這已經不是某個司機的個人失職問題,而是背后一整套管理機制的僵化和失靈。當系統性的漠視成為常態,那么砸窗自救的極端事件,就必然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今天在火車,明天在機場,誰能保證下一次不會出現在地鐵或者長途大巴上?事件發酵48小時后,青海機場有限公司的官方說明終于來了。
這份聲明,非但沒有平息輿論,反而成了一桶澆在怒火上的熱油。
面對上百名乘客的親身經歷和現場視頻的佐證,機場方面依然堅稱:空調是開著的,車窗也是開著的。
知道乘客惹到砸窗后,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組織安保,準備除暴,控制住鬧事的人。而在砸窗6分之后,仍舊有乘客暈倒報警,可見車廂里的悶熱之嚴重。
這份聲明,將所有乘客的感受、呼救、以及最終的砸窗行為,都描繪成了一場不可理喻的無理取鬧。
人們無法理解,如果空調真的開了,那上百人為何會汗如雨下,甚至有人熱到暈厥?如果車窗是開著的,那名男乘客又何必冒著違法的風險,費力去砸一個本就可以打開的窗戶?
開著空調又開著窗戶這種違反基本常識的操作,又是哪個天才司機的杰作?
最初的失誤,或許只是工作疏忽,尚有補救和諒解的余地。但事后試圖掩蓋和推卸責任,則是對公眾智商和情感的公然羞辱。
這暴露出的,已經不是管理上的漏洞,而是價值觀上的根本缺陷——對生命缺乏敬畏,對事實缺乏尊重,對公信力缺乏珍視。
那一聲清脆的玻璃碎裂聲,砸開的不僅僅是一扇求生的窗戶。它砸碎的,是乘客對機場管理方的基本信任,更是這家企業苦心經營的公共形象和信譽。
破碎的玻璃可以更換,但破碎的公信力,又該如何彌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