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這個三國英主,除了軍事能力不及格外,內(nèi)政、外交、用人可以說是一流選手。
在這一點上,孫策早就把孫權看透了,他給孫權的評價是:“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意思是說,打仗你不行,內(nèi)政我不行。
孫權十九歲掌權,能夠穩(wěn)住江東基業(yè),說明孫策看他就看的比較準。
孫權善于用人,他接連任用的四大都督可以說都是人盡其才。赤壁之戰(zhàn)重用周瑜魯肅,荊州之戰(zhàn)重用呂蒙,夷陵之戰(zhàn)、石亭之戰(zhàn)重用陸遜,都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果。
在自己軍事能力不及格的情況下,他就挑信得過的將領,對其充分授權,讓他們?nèi)ゴ蛘?,這叫揚長避短。
但孫權也曾努力過,想證明自己的軍事能力并不差,他五次攻打合肥,均無功而返,有一次還差點被張遼活捉,五次合肥之戰(zhàn)估計讓孫權認清了現(xiàn)實,打仗這一塊,他確實是個小學生。
既然不擅長打仗,那就專注于決策和用人,在用人權術這塊,孫權可以稱得上優(yōu)秀。
孫權把淮泗軍事集團、流亡北士、江東士族等多個勢力集團捏合到一起,對他們隨意拿捏,說明他是個搞政治的行家里手。周瑜張昭這些元老對他死心塌地,魯肅呂蒙這些拔擢于底層的對他忠心耿耿,陸遜顧雍這些江東豪族對他俯首帖耳。孫權有著獨特的手腕處理君臣關系,平衡各派勢力,在這一點上可比他的軍事指揮能力要強百倍。
孫權的外交手段也很高明,他這個人懂得取舍,該妥協(xié)的時候妥協(xié),該硬氣的時候硬氣,他對曹魏陽奉陰違,耍的曹丕團團轉,他對劉備也三心二意,奪回了荊州不說,還讓劉備在夷陵大敗,就這種大仇,蜀漢和孫吳居然還能結盟。孫權奉行的外交政策,就是一切以孫吳利益為主,基于此,可以不要尊嚴不要臉面。
孫權除了軍事不及格外,在搞權術這一塊,接近滿分。
但他這個人做人很一般。
首先,背刺盟友。孫權跟劉備即是姻親又是盟友,可是卻背后捅盟友刀子,趁關羽北伐之際,派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活捉關羽后又直接斬首,還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拉曹操下水。這種見利忘義的嘴臉太過明顯,不討喜。
其次,反復無常。在孫權的字典里,只有一個詞語“利益”,只要符合他的利益,他可以跪下管曹操曹丕叫爹,不符合他的利益,他可以立即和曹操曹丕翻臉,讓二曹管他叫爹。跟劉備也是一樣,有用的時候那是妹夫,沒用的時候那是大耳賊。孫權在曹魏和蜀漢之間左右逢源,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一切以利益為主。如果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這屬于鼠目寸光,一個國家立國還是要光明磊落,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人心,如果跟商人一樣,只會投機取巧,那這個國家也沒什么前途。
再者,刻薄寡恩。青壯年時期的孫權真算是一個明主,對待手下的臣子那真算得上是知人善任、恩禮有加,可到了晚年,孫權就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開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老覺得他們威脅他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孫吳的功臣陸遜,陸遜既是江東士族的領袖,又是夷陵之戰(zhàn)和石亭之戰(zhàn)的大功臣,還是孫吳丞相,可以說是孫權的左膀右臂,但就是這么個人物,因為卷入奪嫡之爭,被孫權活活逼死。孫權不光對功臣不信任,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奪嫡,孫權不勝煩擾,最后賜死孫霸,廢掉孫和,可以說連父子親情都沒了。
從治國能力層面講,孫權確實被低估了,但歷史評價不是只看治國能力,還要看人品,孫權因為有背刺盟友偷襲荊州、合肥之戰(zhàn)十萬輸八百、晚年屠戮功臣和兒子這三個污點,他的歷史評價并不高,一度被冠以“孫十萬”和“江東鼠輩”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