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蜀漢這政權真是命途多舛。劉備前半生東奔西跑,關羽張飛這幫老兄弟愣是沒折一個,結果地盤越大,仗越狠,大將倒得越多。尤其是夷陵和綿竹這兩仗,簡直是蜀漢的“斷頭臺”——一次死了七個大將,一次賠上五個,連帶著江山都打沒了。嘖,真是越想越憋屈。
一、夷陵之戰:一把火燒光蜀漢家底
嗯,先說說夷陵這茬兒。劉備稱帝后頭一回御駕親征,帶著滿腔怒火要給關羽報仇,結果呢?被東吳一個“無名小卒”陸遜摁在地上摩擦。陸遜這小子,蔫兒壞——憋著不打正面,專等蜀軍在樹林里扎營,一把火全給點了。
當時慘成啥樣?《資治通鑒》寫的是“死者萬數”,我估摸著得有好幾萬吧,漫山遍野全是焦尸。劉備要不是60歲還硬朗,翻山越嶺跑得快,差點就被孫桓那小子活捉了。差點忘了說,殿后的傅肜是真漢子!手下全死光了,他一人橫刀立馬,吼著“吳狗!漢將豈降賊?”力戰而亡。還有張南、馮習,這倆大將連反應都沒來得及,直接被吳軍砍了腦袋……沙摩柯更慘,五溪蠻的猛人啊,愣是亂軍中被剁成肉泥。
最冤的是文官。馬良和王甫,本來舞文弄墨的手,硬生生被亂兵捅死。程畿倒是拎起戟反抗了,可一個書生能頂啥用?最后血濺三尺。唉,七員大將啊,一把火全交代了。劉備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你說這仗打的,圖啥?
二、綿竹之戰:諸葛三代的血色終章
然后呢?然后蜀漢就只剩一口氣了。等到綿竹之戰,那真是……悲壯得讓人喘不過氣。為啥?因為領軍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華陽國志》寫這段時,字里行間都滴著血。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帶兵堵在綿竹。37歲的他,和他爹一樣執拗,直接斬了鄧艾的勸降使,擺開陣勢硬剛。這場仗可沒啥計謀,純純的肉搏!刀砍進骨頭的聲音,戰馬嘶鳴混著慘叫……諸葛瞻沖在最前,身中數箭還揮劍砍殺,最后力竭倒地。他倒下的瞬間,蜀軍的魂就散了。
黃崇(黃權之子)紅著眼沖上去,李球(李恢侄子)掄著長槍往里扎,張遵(張飛孫子)更是吼著“張家無懦夫!”殺進敵陣——結果呢?全都沒回來。最扎心的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看著父輩們的尸體仰天長嘯:“父子受國恩,不殺黃皓誤國啊!”說完策馬沖進魏軍,求死殉國。
五員大將,全是名門之后,全死在一場明知必敗的仗里。然后?然后鄧艾就兵臨成都了。劉禪倒是干脆,直接投降。蜀漢?沒了。
三、為啥這兩仗輸得這么慘?
夷陵輸在輕敵。劉備帶著復仇的怒火,硬是把大軍拉進樹林扎營,陸遜一把火教你做人。綿竹呢?輸在氣數已盡。諸葛瞻再忠勇,也架不住蜀漢朝堂早已爛透——黃皓專權,姜維被掣肘,后方糧草都湊不齊……
話說回來,這些將領的犧牲值不值?傅肜、諸葛尚他們,明明能退卻偏要死戰,圖個忠義之名?還是不甘心?唉,誰知道呢。歷史的殘酷就在這兒:你用命換來的,可能只是史書里一行“力戰而亡”的記載。
有時候瞎琢磨,蜀漢像一場煙火。夷陵燒掉了老臣根基,綿竹炸盡了新生血脈。12員大將的命,堆出一個王朝的句號。剩下劉禪在洛陽樂不思蜀……你說,劉備若地下有知,會不會捶棺材板?
等等,寫到這兒突然想起個事兒——陸遜后來被孫權逼死,鄧艾也被司馬昭猜忌誅殺。害,歷史的刀,饒過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