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一則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爆料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國際輿論的千層浪。據該報7月15日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就在7月4日那次備受矚目的通話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竟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拋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問題:“弗拉基米爾,你能打擊莫斯科嗎?……你還能打擊圣彼得堡嗎?”更令人瞠目的是,澤連斯基的回答干脆利落:“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們武器,我們就能。”這番對話若屬實,無異于美國最高層在慫恿烏軍將戰火直接引向俄羅斯的心臟地帶。
戲劇性的是,僅僅24小時之后,特朗普本人親自現身說法,在公開場合對這番“驚世之問”予以斷然否認。當記者在7月15日追問澤連斯基是否應襲擊莫斯科時,特朗普斬釘截鐵地回應:“不,我們不會這么做。”他明確排除了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以攻擊俄首都的可能性,并意味深長地補上一句:“我不站在任何人一邊。”這看似矛盾的表態背后,凸顯了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策略的微妙轉向與內在張力。
特朗普(資料圖)
耐人尋味的是,白宮在《金融時報》爆料后迅速滅火,指責報道“斷章取義”。然而特朗普在7月14日劃下的那條清晰紅線卻無法抹去——他強硬宣布,若俄羅斯未能在50天內簽署停火協議,美國將祭出“非常嚴厲”的懲罰性關稅。這種“最后通牒”式的經濟威懾,與其通話中疑似鼓動軍事冒險的姿態形成耐人尋味的反差。
面對美方的戰略試探,俄羅斯的反應卻出奇地冷靜。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7月15日用略帶嘲諷的口吻點評特朗普的“最后通牒”,稱其“戲劇化”得令“全世界震驚”,而俄羅斯對此“無所謂”。這種近乎漠然的姿態,或許正折射出克里姆林宮對當前局勢的戰略定力——無論華盛頓如何施壓,莫斯科似乎已決意按自身節奏掌控博弈進程。
梅德韋杰夫(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收緊談判繩索的同時,軍事支持的閥門卻未見擰緊。他公開確認,包括先進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美國承諾的軍援物資將在“數日之內”通過北約渠道運抵烏克蘭前線。這種“一手舉大棒、一手遞槍炮”的復合策略,暴露出美國政策目標的內在矛盾:既試圖以武力升級威懾莫斯科回到談判桌,又恐懼戰火失控引發難以預測的戰略風險。
這場圍繞“莫斯科能否成為目標”的羅生門,其影響早已超越美俄烏三角關系。特朗普通話中那句“讓他們(俄羅斯人)嘗苦頭”的意圖,清晰揭示了美方深層動機——通過提高戰爭邊際風險迫使俄方讓步。然而,這種在深淵邊緣試探的“戰爭邊緣政策”極其危險。一旦烏克蘭真獲得遠程打擊能力并將矛頭對準莫斯科,局勢的螺旋升級可能瞬間突破臨界點,甚至將整個歐洲拖入不可挽回的地緣災難。
特朗普(資料圖)
眼下,沖突的鐘擺正懸于千鈞一發之際。特朗普劃定的50天倒計時已經開始滴答作響,愛國者導彈的運輸車隊也正隆隆駛向烏克蘭前線。而莫斯科與圣彼得堡上空是否會被納入打擊范圍,已成為檢驗各方戰略意圖的危險試紙。這場被置于懸崖之上的豪賭中,和平的機會之窗正在緩緩關閉。歷史終將記住這個悶熱的七月,因為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沖突與和平的十字路口,而這一次,按下開關的手指可能不止一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