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經濟日報》迎來了創刊40歲生日。
猶記得,從創刊之初僅僅是四開四版小報的《山西經濟信息報》,到同年8月26日更名為《山西經濟報》,從1986年10月從“小報”升級為對開四版的“大報”,到1993年正式更名為《山西經濟日報》,“她”不再僅僅對信息進行集納、分類及簡單處理,而是發出自己強有力的聲音;
猶記得,從最初由四部門主辦,到1993年成為省政府機關報,再到2003年劃歸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她”于變化中計深遠,完成自己破繭成蝶的蛻變;
猶記得,從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山西再涌開放潮》,到1997年的《漳電股票發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運城要造飛機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閱讀大會》,“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調研、一場場精心的活動,持續傳遞著豐富的資訊、宣傳著市場的功能、助推著行業的發展;
猶記得,從早期的鹽業調查、汾河治理,到省內田間地頭、礦企車間,再到國外商務活動、展銷推介,經濟報人的腳步從省內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國,并把最新鮮的資訊、最真實的動態、最前沿的觀察、最生動的故事,及時呈現給我們的讀者。新聞人踐行的“四力”,“她”給出了一以貫之的答案;
40年風云激蕩,40年筆墨春秋。在“她”40周歲之際,我們特別策劃“用筆尖記錄時代、以目光見證發展——40年見證《山西經濟日報》報道的力量”欄目,擷取40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瞬間,聚焦每一個定格的光影,放大為山西經濟砥礪前行的注腳。讓我們以報為史,重溫那些改變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時代的書寫者,更激勵你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晉彩”華章。
導讀
郭欣榮:深入基層奏響“紅火的樂章” 高建民:如何讓筆下的文章更有分量 王曉華:40年,我與報社共同成長 閻紅兵: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燙金“印章” 張建國:始終與山西經濟同呼吸共命運1990年
郭欣榮
|深入基層奏響“紅火的樂章”
“1982年以來,國家共在山西安排重點項目23項,完成投資總規模155億多元。山西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重點項目最多、投資最大的省份之一。這些重點項目的立意就是建立共和國經濟的動力裝置,然后再把它輸送到四面八方支援全國四化建設。”這段文字取自于1990年5月10日《山西經濟報》頭版頭條——《基石——重點工程建設在山西》。透過泛黃的報紙,那段上世紀80年代,在山西這片黃土地上用煤與汗、鋼與火澆鑄的工業詩篇依稀出現在眼前。
此文的作者——報社原時政評論員郭欣榮談及35年前的采訪過程時表示:“當時,全國剛度過短缺經濟時代,沿海加工業快速興起,能源、交通等重點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掣肘,面臨較大需求,因此,建設好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意義重大。1990年5月初,省重點項目建設辦公室召開重點項目建設動員會。會議結束后,我與時任報社總編室主任丁民進行了溝通,決定聚焦站在國家戰略下、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對我省發展有何推動作用這一主線,采寫一篇有深度、體現經濟報獨特見解的綜述性通訊稿件。”
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采寫稿件最是考驗記者“四力”。郭欣榮通過收集動員會資料、整理發言素材、聽取相關專家學者意見以及自己曾在太原市委工業部宣傳處、太化集團宣傳部擔任理論教員所積攢的行業知識,用一周時間完成稿件采寫。稿件刊發后,得到相關部門好評,省建設廳辦公室負責人更是打來電話:“動員會開完一直沒見經濟報發稿,沒想到你們憋了個‘大東西’,把我們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然而,郭欣榮并不滿足,他深知“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深入基層全是辦法”。為探尋最鮮活的新聞素材,他毅然背起行囊,奔赴當年我省重點項目建設單位之一——古交市馬蘭煤礦。
在礦區的三天里,他頭戴安全帽,跟著礦工們穿梭于巷道之間,聽他們講述開采的艱辛與堅守;深夜,他又圍坐在職工宿舍里,與礦工們促膝長談,記錄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正是憑借這種扎根一線的執著,他精心打磨出《火紅的樂章》系列報道,最終榮獲山西統配煤礦第二屆“烏金”好新聞三等獎。
自1987年進入報社,郭欣榮先是在總編室兼任編輯記者工作,后又在財貿部、經濟信息部、社會新聞部等部門擔任部門負責人。“經濟報從初期四部門聯合主辦到1993年被正式定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機關報’,再到2003年劃歸山西日報報業集團,資源整合后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在經濟報近40年的時光,見證了報社一步步的發展壯大,咱們的記者個個能出大稿、寫好稿,是山西經濟變遷的忠實記錄者!”郭欣榮感慨道。
《山西經濟日報》即將迎來40歲“生日”。“作為老報人,曾經我們用鋼筆丈量時代,如今年輕記者以數據連接未來。愿報社在媒體變革浪潮中繼續勇立潮頭,以深度內容守護紙媒榮光,用創新思維開拓融媒新局,讓四十載積淀化作新征程的磅礴力量!”采訪最后,郭欣榮為報社未來發展送上深深的祝福。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實習記者 李京益
1991年
高建民
|如何讓筆下的文章更有分量
此時的太原,一碗頭腦,一壺黃酒……
此時的廣州,山西經濟日報原部主任、現任中山大學山西校友會會長高建民在“云”端如約而至。
按下一串號碼,記者與高建民約起了“云”早茶。
相隔千山萬水,這位素未謀面的前輩聲音爽朗且溫和。從他多位老同事的口中,記者了解到他在山西經濟日報社的軌跡:1988年從中山大學畢業后便扎根新聞戰線多年,從現代周刊到農村部,再到專題部、體育部,幾乎涉足了《山西經濟日報》的各個采編部門。
“是報社這個平臺塑造了現在的我。”高建民的聲音帶著歲月沉淀后的味道。他坦言初入行時領導的教誨如同烙印般深刻,“記者,就是砍柴人。刀不磨快,哪有好柴燒?多積累、多寫、多接觸,見識廣了,筆下的文章才有分量。”這句樸素的箴言,成為他人生的信條。
就如我們話題中的這篇稿件,1991年震動三晉的深度報道——《瓶頸梗阻,癥結何在——山西:5760多萬噸存煤的前前后后》,電話那端的他,呼吸仿佛也帶有煤塵的氣息。
“這個新聞點,是刻在我骨子里的。”高建民的回答帶著一種近乎本能的沉重,“我是礦工子弟,從小在礦區長大。煤炭,就是我家的飯碗,是我爸的工資條……”這份源自生命體驗的焦灼,驅使著時任工商部記者的他,將目光投向那堆積如山的5760萬噸存煤——一個足以讓整個山西經濟有壓力的數字。
“5760萬噸!”他的音量陡然拔高,瞬間將記者拽回1991年那個朔風凜冽的寒冬,“那是懸在山西人頭頂的警報器啊!”
彼時,全國經濟尚在低谷徘徊,高建民敏銳地捕捉到一組異常的數據:全省煤炭產量穩步增長(同比增長5.4%),銷售卻悄然下滑(同比下降0.12%),年末礦存煤已達5760萬噸,比年初激增41.8%。這場景與“能源緊缺”的普遍認知形成悖論。
“那時,煤炭積壓是個敏感話題,許多人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將其視為‘家底厚實’的證明。”高建民回憶道。
當同行還在追逐表面的產銷數據,高建民已決意潛入“深水區”。他奔走在礦務局、統計局、煤炭集運站之間,在冰冷的數字之外捕捉更真實的聲音。
歷經艱辛求證,《瓶頸梗阻,癥結何在》上下篇如利劍出鞘,不僅精準解剖了堵在晉煤咽喉的“三重梗阻”,更透過積煤現象,直指產業深層痼疾:國家扶持下產能快速擴張;晉煤外運通道脆弱,煤炭“乘車難”;經濟低速運行需求降溫。
報道一經刊出如巨石投湖。“跟你說句玩笑話,當時有基層官員感慨‘字字戳心’,有礦企管理者如獲至寶,將報紙在調度會上傳閱。”回憶起當時,高建民哈哈笑道,“作為新聞人,就應該將真相寫出來。”
頭腦已冷、黃酒微涼,仿佛都在述說著一代新聞人的不易。高建民所經歷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資深報人的回憶,更以其經驗告訴我們:砍柴人,功夫在砍柴之外,更在那日復一日的磨刀之中。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實習記者 仝雄成
1992年
王曉華
|40年,我與報社共同成長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6月20日,在這間灑滿陽光的辦公室里,從業近40年的山西經濟日報社原財貿部主任王曉華目光如炬,堅定的話語中深藏著對新聞事業的無限熱忱。
從和順大山走出來的理科生,到成為獨當一面的媒體骨干,王曉華用一支筆、一顆心,在新聞路上篤定前行,而她的職業軌跡,也與山西經濟日報社的發展緊緊交織,共同書寫著歲月的華章。
我們的對話從1992年她采寫的《三晉再涌開放潮》展開。“那年,我在太原看到第一家港式發廊亮起霓虹燈,同時也看到省工商局簡報上的數據——上半年新增三資企業60戶,相當于過去8年總和的三分之一。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的關鍵節點,這個場景與數據的碰撞,讓我敏銳察覺到,山西正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浪潮。”王曉華說。
彼時,報社也在積極探索市場化轉型之路,報社領導將此報道重任交給王曉華,鼓勵她“放手去干”。為了捕捉內陸省份的開放脈搏,她一頭扎進外商、臺商投資服務中心僅有20平方米的審批室,連續蹲點多日,全程見證了雙喜輪胎10個工作日辦結審批的全流程;在中英合資山西惠英公司開業現場,英國商人哈根展示的貿易臺賬,以及他“審批效率超沿海”的感慨,都被她一一記下……
稿件在9月1日頭版頭條刊發,迅速引起廣泛關注。隨后,又陸續推出《山西就是您的家》等系列報道。當時的省長王森浩率團赴港舉行貿易活動時,許多外國朋友拿著刊登這些文章的剪報,主動找到代表團洽談項目,一時間,山西的知名度在國內外大幅提升。這一系列成果,不僅是王曉華個人新聞采寫能力的彰顯,也讓《山西經濟報》在改革開放報道領域嶄露頭角,進一步鞏固了報社在主流媒體中的地位。正如王曉華所說:“我們記錄的不僅是數字躍遷,更是一個內陸省份打破封閉的決心。”
在報社工作的近40年里,王曉華輾轉多個部門,擔任過編輯、記者、部門主任等多個職務。每一次角色的轉變,都伴隨著報社的發展需求;每一次的挑戰,都離不開報社給予的信任與支持。在中博會、山西能源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中,她多次帶隊承擔采訪報道任務,從策劃方案、分配選題到現場調度,都有她干練的身影。
回顧近40年的工作經歷,王曉華感慨萬千:“我親眼見證了報社的發展壯大,從最初條件簡陋,到如今辦公環境不斷改善、發行量穩步上升、影響力持續擴大,我感到無比自豪。這些年,我與報社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報社為我提供了實現新聞理想的平臺,讓我能夠用手中的筆記錄時代;而我也希望通過一篇篇稿件,為報社的發展貢獻力量。”
展望未來,王曉華衷心祝愿《山西經濟日報》能夠持續堅守初心,在媒體變革的浪潮中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若男
1993年
閻紅兵
|那些文章是我人生的燙金“印章”
他究竟走了多少路,才看到當時真實的農村?
他到底有多少勇氣,敢于寫下那樣犀利的文字?
他如何把記者的擔當,一篇篇見諸報端……
翻開1993年本報刊載的《不安,新的困惑……》《沉重的思索》《淳風,歸來!》三篇農村治安憂思錄系列報道,泛黃的鉛字里仿佛奔涌著時代浪潮下的真實回響。這組距今三十多年的報道,究竟凝聚著怎樣的熱忱與勇氣?帶著這樣的思索,記者聯系上了文章的作者,現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吉林局分黨組書記、局長的閻紅兵。
電話那頭,熟悉而親切的聲音傳來:“業飛你好!最近工作忙嗎?”簡單的問候,瞬間消弭了電話兩端的距離感。
上世紀90年代,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治安亂象叢生,社會變革的陣痛在農村尤為顯著。為了揭開農村治安問題的真實面紗,閻紅兵足跡遍布大同、忻州、長治等地,歷時數月,走訪數十位受訪者。從樸實憨厚的農民到縣里掌握一定權力的干部,再到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不同身份的講述者,拼湊出農村最真實的圖景。
晉西北某縣,一戶農民家中丟了一頭牛,本指望報案后能找回損失,卻沒想到引來一群“熱心人”。這些人以破案為名,接連幾天在農民家中大吃大喝,吃掉的食物價值近乎兩頭牛;某村村干部因秉公辦事得罪了人,家中2畝長勢正好的谷子,一夜之間被人惡意糟蹋,一年的心血付諸東流,只剩滿地狼藉。
…………
面對如此復雜敏感的問題,閻紅兵沒有絲毫退縮。在平順縣,他采訪完村民們后,返回縣里找縣委書記,領導不在,他當場在辦公室奮筆疾書,給縣委書記留下一封信。在撰寫稿件時,他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既客觀呈現問題,又深入剖析根源。那些犀利的文字如同利刃,刺破了籠罩在農村上空的陰霾,讓社會各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篇文章不僅揭示了當時一些地方存在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當時壺關縣、孝義市等地治安狀況非常好,當地公安部門還被評為全國先進公安局。文章中一一列出他們的工作經驗,為全省社會治理樹立了典型,找到了方法。
閻紅兵的農村治安憂思錄系列報道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在1994年第二屆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好新聞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十幾年的記者生涯,成為閻紅兵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些文章,都是我人生的燙金‘印章’!”采訪結束時,閻紅兵再次感慨道。角色在變,崗位在變,但那份源于記者職業的擔當與責任感始終未變。回首往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更見證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成長與蛻變,堅守真相、勇于擔當早已成為閻紅兵生命中的精神底色。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業飛
1994年
張建國
|始終與山西經濟同呼吸共命運
1993年11月9日,省政府辦公廳向全省發出通知:經省政府研究決定,《山西經濟日報》正式定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機關報。
這一消息,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時任省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山西經濟日報社總編輯張建國和全體報社員工心中激起千層浪,泛起激動的漣漪。
張建國于1992年至1998年兼任山西經濟日報社總編輯。彼時他定期主持召開編委會,與大家圍坐在一起,深入探討報社的工作方案,敏銳捕捉并著力解決報社面臨的主要問題。
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張建國,依然在關心關注著這張報紙的發展。在他看來,省政府機關報在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中,占據著不可撼動的關鍵地位。“作為政府發聲的‘喉舌’和政策傳播者,作為省政府機關報,我們承擔著及時報道省政府決策、方針、政策的責任。”張建國的話語堅定而有力。
通過翔實的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決策,為政府開展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多年來,《山西經濟日報》始終不遺余力。
翻開已經泛黃的1993年《山西經濟日報》合訂本,仿佛穿越回那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記者看到11月9日的報紙上,那條通知被鄭重地印在報頭下方的正中間,通知的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沉甸甸的分量:“《山西經濟日報》創刊于1985年7月,8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和指導下,在各主辦單位的領導下,圍繞我省的改革開放和興晉富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為促進我省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全省具有較大影響的一張報紙。此次將《山西經濟日報》正式確定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機關報,旨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強化政府對經濟工作的服務、監督和協調作用。”
張建國告訴記者,成為省政府機關報后,《山西經濟日報》的使命更加多元且重大。除了致力于挖掘和報道地方的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還具備監督平臺的功能,不僅通過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使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加有力,還能夠及時反映民意,為決策提供參考。
“成為省政府機關報重新奠定了《山西經濟日報》的地位,受權發布省政府制定的重大經濟政策、法令和法規,新聞報道業務直接受省政府領導,日常工作也由省政府辦公廳協調。”張建國的自豪與驕傲,溢于言表。
“將不負重托,盡心竭力,宣傳改革,引深報道,提高質量,講求時效,努力把《山西經濟日報》辦成全省一流的報紙。”時光荏苒,《山西經濟日報》報委會和全體同仁許下的這一莊嚴承諾,從1993年延續到了32年后的今天。
漫長的時光里,《山西經濟日報》始終與山西經濟同呼吸、共命運,用一篇篇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報道,為三晉大地的發展吶喊助威,為時代的進步留下印記。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