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舉辦的《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以下簡稱“《中國面孔》”)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舉行。
作為“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的開山之作,《中國面孔》通過“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三大篇章,層層遞進展現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全書精選50件代表性文物面孔,從20萬年前的“北京人”到“走出春秋時代、走進千秋萬代”的孔子,再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戍邊英雄陳祥榕,以獨特的面孔視角串聯起中華文明萬年發展演進和中華民族永恒的凝望和記憶。正如本書所揭示的,每一張中國面孔都是文明的印記,都是解讀“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從博物館珍藏的國之重器,到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再到典籍書畫中的藝術形象,這些“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面孔,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文明獨特標識的生動體現。
本書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翁淮南介紹,《中國面孔》的創作歷時多年。在籌備過程中,他走訪了眾多博物館、研究院,拍攝了逾10萬張文物上的面孔,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每件文物撰寫了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解讀文字。
在談及面孔的選材標準時,翁淮南表示,一是時間上,涉及中華民族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二是內容上,呈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現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歡喜、幽默、憤怒、悲傷,也有自信、勤勞、勇敢、智慧、堅韌,既可信、可愛、可敬,又真實、立體、全面;四是物證上,這些文物來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壁畫、石刻、雕塑、書畫等珍貴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營造原境,用圖片和文字等形式進行解讀;六是目標上,通過中國面孔這一媒介,努力打開一個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
東方出版中心總經理助理、北京分社社長范斐透露,隨后出版社將圍繞該書開展同名展覽、全國博物館巡回講座等活動,并計劃推出多語種版本,推動中國面孔、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感受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