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圖為部分國家數據,數據來源:皮尤研究中心
本報記者 白云怡
據美國彭博社16日報道,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海外公眾對中國的看法在過去一年有所改善,而對美國的印象則出現下滑。報道認為,這一趨勢正值特朗普重返白宮,宣布對多國加征所謂“對等關稅”之際,這或許是造成上述變化的原因之一。而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其國際形象和影響力上升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這項針對全球24個國家、共2.8萬受訪者參與的民調顯示,在高收入國家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中位數為32%,為6年來最高。相比之下,美國的好感度降至35%,為2017年以來最低水平。盡管整體上,海外公眾對美國的好感度仍高于中國,但這一差距正在縮小。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40年來,中國不僅實現了國家富強,也從區域性新興國家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盡管與美國相比,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歷史較短,但其國際形象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已成為大勢所趨。
民調顯示,在24個國家中,對美國好感度明顯高于中國的有8個國家。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以色列,有83%的受訪者對美國持正面看法,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僅為33%。此外,中國部分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和印度,對美國持積極看法的受訪者比例也要高于對中國。
對中國好感度明顯高于美國的有7個國家,分別是西班牙、南非、土耳其、希臘、肯尼亞、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的鄰國墨西哥,有56%的受訪者對中國持積極評價,僅有29%的受訪者對美國有好感。還有9個國家對中美好感度基本持平,其中包括德國、意大利、瑞典、法國、荷蘭等5個歐洲國家和美國鄰國加拿大。
李海東認為,此次民調中對中國好感度超過美國的7個國家頗具代表性,它們多數位于關鍵地緣位置,或在各自區域具有重要影響力,這意味著中國形象的改善或將有“擴散效應”,未來,對華好感度有望在更多國家中上升。相比之下,對美國好感度較高的國家多有特殊背景。他分析認為,例如以色列高度依賴美國,日韓印則傾向借助美國牽制中國,但這種態勢是否穩定仍有待觀察。美國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沖擊性,可能在年底前在這些國家集中顯現,屆時民意走向仍有變數。
“過去一年,美國在多個國家的形象明顯下滑,而中國的形象則略有提升。”民調報告稱,“以加拿大為例,目前有34%的加拿大人對美國和中國都持正面看法。然而,對美國的正面看法較2024年下降20個百分點,而對中國的好感度則上升13個百分點。如果只看過去9年里每年都參與這項民調的10個高收入國家,目前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差距比2018年以來任何時候都要更小。”
在“誰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一提問中,24個國家中有一半的國家認為中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另有8個國家認為是美國,其余4國認為兩者相當。據彭博社報道,這與兩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明顯有更多人認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比如在法國,2023年各有43%的民眾分別認為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二者持平,而在2025年,已有4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第一大經濟體,僅有37%認為是美國。
據環球時報研究院聯合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和北京中拉教科文中心此前在中拉兩地開展的“中拉互視”民意調查,對于中國的發展前景,50%的拉美受訪者認為“發展前景非常好,經濟增長迅速”,34%的人認為“發展前景較好,經濟增長穩定”,兩者合計占比84%。
皮尤民調同時顯示,在“誰是本國最重要的盟友”這一開放式提問中,大多數國家的受訪者更傾向于選擇美國,而非中國。不過,在談及“哪個國家對本國威脅最大”時,在大多數歐洲和拉美國家,人們也更多提到美國而不是中國。“在法國、德國、荷蘭、瑞典和英國,美國是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威脅’;而在西班牙,美俄被視為同等程度的威脅;在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美國則被認為是‘頭號威脅’。”皮尤報告稱。
“越來越多國家的民眾意識到,美國雖仍是全球頭號強國,但其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加劇。”李海東表示,無論是在安全領域推動“陣營化”,還是在經濟領域挑起關稅戰、鼓吹經濟民族主義,美國正令世界各國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安全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