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術大師,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考古學家。
編者按:1927年,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這一噩耗震動學界。兩年后的1929年,清華研究院同仁為紀念這位國學大師,決定為其立碑,陳寅恪受眾人所托,懷著沉痛與敬仰之情,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碑文。
在碑文中,陳寅恪開篇便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他認為士人讀書做學問,就是要擺脫世俗成見的束縛,從而讓真理得以彰顯。“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不僅是對王國維以死明志的深刻理解,更凸顯出自由思想對于學術、對于知識分子的重要性。
陳寅恪進一步強調,王國維之死,絕非因個人恩怨或是某一朝代的興亡,而是以生命捍衛了自己獨立自由的意志。他感慨道,先生的著述或許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黯淡,學說或許會被后人商榷,但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陳寅恪心中,這種精神與思想是永恒的,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永遠閃耀著光輝。
此碑文是陳寅恪對王國維的緬懷與致敬,更是他自身學術理念與人生信仰的體現。此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為無數追求真理的學人的精神坐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在學術道路上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為追求真理與自由不懈努力 。
王靜安先生紀念碑文
陳寅恪
海寧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于無竟。因以刻石之辭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