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政治與自由的聯系
不關心政治的人,其視野往往受限,難以洞悉時代的脈搏和歷史的走向。盡管“不關心政治的人不值得深交”這句話顯得有些絕對,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與自由之間的緊密聯系。政治,不僅僅關于權力的爭奪,更關乎自由的獲取。擁有政治眼光,則是我們洞悉時代、把握自由的關鍵。
那么,什么是政治眼光呢?它意味著超越短視,著眼于長遠;它意味著跳出局部,審視全局;它意味著洞悉表面現象背后的實質。擁有政治眼光的人,能夠清晰地看到時代的發展趨勢,明確歷史的進步潮流。
在民國時代,這樣的政治眼光顯得尤為珍貴。民國時代,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戰亂也有進步。這個時代的政治論爭,成為了知識分子探索自由與真理的舞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撰寫了令人深思的民國四論,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02民國四論
【 徐志摩的“血海論” 】
徐志摩,一位民國時代的杰出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熱切追求自由與真理的知識分子。他的“血海論”,是對那個時代政治與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通過這一理論,徐志摩揭示了政治斗爭的殘酷與無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于自由與真理的堅定追求。這一理論,不僅是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的深刻反思,也是對人性與自由的深刻探討。
1925年初,年僅28歲的徐志摩踏上了蘇聯的土地,開啟了一段不尋常的旅程。盡管他的考察并無明確使命,但身為左翼導師的弟子,他對蘇聯的同情與支持顯而易見。在短暫的停留中,他僅有的幾項活動——聽戲、逛書店、會友——卻讓他洞悉了蘇聯的深層本質。這次考察結束后,徐志摩提出了著名的“血海論”,以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揭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鴻溝。
他寫道:“他們堅信天堂的存在,并致力于實現它。然而,在這現實世界與理想天堂之間,橫跨著一座血海。人類必須勇敢地穿越這片血海,才能抵達彼岸。他們決定首先實現那血海,以此為通往天堂的必經之路。”這段話不僅透露出徐志摩對蘇聯政治生態的深刻反思,更表達了他對人性與自由的深切關懷。
【 胡適的“面包論” 】
對于那些生活在世紀交替的知識分子而言,上世紀中葉的歲月仿佛被拉長了影子。在政治與軍事的巨幕背后,上演著社會生活的悲歡離合,以及人們在十字路口的徘徊不定。政治的變幻莫測使得人們的命運無法逃脫其影響:究竟是南下避難,還是北上尋求出路?
1948年末,胡適攜帶《石頭記》南下,這一選擇令他成為了北大同仁們關注的焦點,并因此提出了著名的“面包論”。這一舉動讓他從備受推崇的士林領袖位置上跌落,成為了北歸派人士集中攻擊的目標。面對鋪天蓋地的指責,胡適卻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冷靜。他坦言,這些批評主要源于兩個方面:其一,他畢生致力于倡導自由;其二,他一直秉持懷疑精神。在胡適看來,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應接受批評與質疑,否則便可能淪為歪理邪說。
最后,他又補充道,那些攻擊他的人,或許連自由發聲的權利都被剝奪了。1962年2月24日,那位一生致力于自由事業的大師胡適,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離世時,留下的遺產僅有135美元,而他的所有薪酬和稿費都慷慨地捐獻了出去,造福了無數受他恩惠的人。正因如此,后人緬懷他時,深情地稱他為“我的朋友——胡適之”。
【 錢穆的“渡江論” 】
對于知識分子而言,1949年和1957年無疑是兩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在1949年,知識分子們面臨著“走還是留”的抉擇,即是否跟隨國民黨政權南遷或留在解放區。而在1957年,他們又必須思考“說還是不說”的問題,即是否公開發聲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那個時代,歷史的巨輪無情地碾過,大多數人只能隨波逐流。然而,也有一些知識分子,特別是自由派和傳統派的知識分子,他們能夠超越政治的束縛,在去留與沉默之間,做出自己獨立的選擇。
錢穆,這位杰出的史學大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秉持著書生報國的信念,以筆為槍,在抗戰期間的云南鄉村完成了《國史大綱》的撰寫。錢穆深入研究歷史,旨在尋找中國不會滅亡的根基,這成為了他80年歷史研究的不竭動力。1949年8月,隨著渡江公告的發布,錢穆面臨著重要的抉擇。盡管親朋故舊紛紛勸他留下,但他卻毅然決定南渡,并提出了著名的“渡江論”:試看渡江公告,是否展現出大度包容之氣象?
此后,錢穆專注于學術研究,致力于培養人才,為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直至1990年8月30日,錢穆安然離世,成為現代四大史學家中唯一得以善終的學者。
【 張愛玲的“旗袍論” 】
生命如同一件華麗而精致的旗袍,上面卻爬滿了蚤子。這段令人深思的語句,是1939年冬,年僅19歲的張愛玲所寫,展現出她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她以敏感細膩的筆觸,洞悉了人性的復雜與生命的真諦,既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迷惘,也透露出一種冷靜而深刻的清醒。
1950年,張愛玲以30歲的年紀,踏足了上海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的會場。她身著一襲深色旗袍,盡管在眾多穿著統一服飾的參會者中顯得與眾不同,卻未曾發表過一言。兩年后的春天,當弟弟詢問她未來的規劃時,張愛玲在經過長時間的沉默后,道出了那句廣為人知的“旗袍論”——“連旗袍都不準穿,暴風雨就要來了”。這番話預示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也透露出她對即將到來的政治風波的敏銳洞察。
同年7月,張愛玲選擇南渡,逃離了那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與胡適一樣,她深愛著《紅樓夢》,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人世的興衰變幻,更在張愛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那個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張愛玲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展現出了她非凡的清醒與智慧。民國時期,群星薈萃,雖無炬火照亮大地,卻有星光穿透夜空,為民族指引方向,播撒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