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2025年7月的第一周,中國外交迎來一場密集的壓力測試。7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走進菲律賓外交部大樓,通報了對前參議員托倫蒂諾的制裁決定。這位65歲的政客是《海洋區域法》的主要推手——該法案竟將中國黃巖島和南沙群島非法劃入菲律賓版圖。更甚的是,托倫蒂諾卸任后仍持續煽動反華情緒,今年1月還呼吁為菲海岸警衛隊提供“海洋區域法培訓”。中方以精密如手術刀的制裁精準回應:禁止其入境中國,切斷其政治翻盤與跨境商業的雙重通道。
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資料圖)
制裁令下達僅24小時,馬尼拉灣迎來不速之客。美軍“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斗群駛入南海,停泊在呂宋島以西海域。這支鋼鐵巨獸成為菲律賓的“外交強心針”——7月13日,在整整沉默七天后,菲律賓外交部終于召見黃溪連大使。菲總統府發言人克萊爾·卡斯特羅的聲明充滿矛盾:一邊承認中國有制裁的法律權利,一邊指責中方“不符合平等主權國家相互尊重原則”。這種雙標邏輯背后,是對中國依法反制措施的橫加指責。
就在菲方醞釀抗議之際,7月9日,德國突然加入對華施壓行列。德國政府聲稱中國海軍在紅海亞丁灣護航任務中用激光瞄準德方軍機,“危及人員安全”。德方隨即召見中國駐柏林大使提出交涉。
德國(資料圖)
面對德菲兩國的密集指控,中方展現出清晰堅定的立場分野。
對德方激光照射的指控,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7月9日記者會上明確回應:“德方所稱信息與中方了解的事實完全不符。”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護航行動是大國責任的體現,中方強調雙方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加強溝通”——這既是對德方草率指控的澄清,也是維護國際航道安全行動正當性的重申。
對菲律賓的抗議,中國駐菲大使館的聲明則如金石墜地:“損害中國利益,必然要付出代價。”這句話不僅是針對托倫蒂諾個人,更是對菲律賓某些政治勢力危險傾向的警示。當菲方指責中國海警在黃巖島使用水炮“強度升級”時,卻刻意忽略其公務船多次危險穿插、故意制造擦碰的“碰瓷式侵權”事實。這種選擇性“悲情敘事”掩蓋不了侵權本質。
令人玩味的是,兩國的指控都暴露出自身的邏輯裂痕。德國在未出示任何有效證據的情況下貿然發難,而菲律賓的強硬抗議恰恰發生在美軍航母撐腰之后——航母指揮官面對質詢時閃爍其詞,僅含糊提及“航行自由”,對黃巖島主權歸屬避而不談。美國承諾的1億美元軍事援助實際連艘像樣巡邏艇都買不起,美軍停靠更引發呂宋島漁民“美國滾出南海”的抗議聲浪。
在菲政客表演反華鬧劇時,刻意回避的是中菲之間每年800億美元貿易額構成的現實紐帶。中國連續多年是菲最大貿易伙伴,菲律賓香蕉占對華出口23%,鎳礦依賴度高達87%。約200萬在港菲律賓勞工的僑匯支撐著眾多家庭生計。這種深度交融的經濟關系,恰與某些政客表面反華、子女留學歐美、家族企業卻依賴對華貿易的虛偽形成諷刺映照。
馬科斯(資料圖)
當托倫蒂諾嘴硬稱制裁是“榮譽徽章”時,山東艦航母編隊在南海試射的射程1500公里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劃破長空。中國維護主權的手段既有精準的外交反制,也有堅實的實力支撐。中方始終堅守底線——既以充分溝通澄清誤解,也對蓄意侵權寸步不讓。每一寸海疆的尊嚴背后,是國家意志與戰略定力的無聲宣示。
這場交鋒揭示了一個清晰邏輯:真正的國際尊重源于對事實的尊重和對規則的恪守。無論是紅海護航的透明行動,還是對侵權政客的依法反制,中國始終站在國際道義與法治的基準線上。海天之間的鷹擊導彈彈道,為某些國家上演的政治鬧劇標下了清醒的注腳——任何挑戰核心利益的試探,終將在事實與實力的銅墻鐵壁前鎩羽而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