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銅缽河(重慶市梁平區、四川省達州市)
銅缽河,系川渝跨界河流,屬于長江4級支流,發源于四川省大竹縣觀音鎮共和村,流經四川省達州市和重慶市梁平區,干流長度27.5公里,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其中,川渝共界河長14公里。
突出問題
銅缽河流域跨界、共界、往復游動情況復雜,因川渝兩地行政管轄權屬不同和在資源分配、利益訴求上的差異,流域污染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置等方面長期存在分歧,流域治理各自為陣,水污染問題沒能得到徹底解決,水質一度惡化至劣Ⅴ類。
銅缽河觀音場鎮段治理前
銅缽河觀音場鎮段治理后
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一盤棋”思維,提升聯防聯治“軟環境”。兩地將銅缽河聯防共治作為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抓手,簽訂《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等合作協議,建立聯席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聯合編制《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落實資金6.89億元,共同實施流域治理。
二是推進“一體化”建設,打造聯防聯治“硬實力”。聚焦水環境治理。兩地建成投運鎮村污水處理廠28座、尾水濕地3個、配套雨污管網267.6公里。聚焦水資源擴容。聯合關閉高洞巖電站,實施水系連通和水庫治理,將梁平竹豐水庫、花石水庫和大竹九龍水庫作為銅缽河補水源頭,新增年生態調補水能力600余萬立方米。聚焦水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河道13.7公里,打造親水護岸、濕地公園、灘涂濕地、尾水濕地共4.56萬平方米。
三是織密“一張網”防線,構建聯防聯治“共同體”。統一管控標準。設立銅缽河上河壩為川渝共考斷面,明確水質考核要求為Ⅲ類。統一監管平臺。建設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4座、監測微站13座,覆蓋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依托“巴渝治水”系統,強化川渝數據歸集、融合、共享,構建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兩地間水環境問題數字化管理的融跨協同處置。開展區域協同治理。梁平碧山與大竹石橋鋪生活污水互接共同處理,跨界河段分時段、分區域清漂保潔。聯合巡查執法。常態化開展環境問題互查、臺賬共建、整改互督,2021年以來開展聯合執法20余次,整改問題60余個。
四是堅持“一條心”發展,創建美麗河流“新樣板”。抓實工業轉型升級。淘汰、整治小型造紙廠、煤礦等落后產能企業45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關閉搬遷和整治養殖場242家,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截流溝,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大力培育綠色產業。構建生態旅游產業,明月山百里竹海的“礦山變景區、竹山成金山”經驗亮相央視特別報道,“大竹白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
銅缽河牛角灘國控斷面治理前
銅缽河牛角灘國控斷面治理后
治理成效
川渝兩地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共治,精準解決流域突出環境問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銅缽河上河壩國控斷面水質從劣Ⅴ類大幅提升至Ⅲ類;2021年7月以來,銅缽河流域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以上,Ⅱ類水質占比達42.2%,銅缽河生態流量日均滿足率由94.25%提升至99.45%,水生態綜合評價為“良好”,自然岸線得到有效保護。流域治理經驗被《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宣傳。
銅缽河秋色
經驗啟示
兩地秉承川渝融合一家親理念,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同治同管,統籌推進銅缽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逐級完善聯防共治機制,共同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和聯合調度,因地制宜推進治污設施共建共享,實施共界流域聯動清漂,依法聯合查處跨界區域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共構源頭防污保護屏、共織基礎設施治污網、共筑長效機制防護堤,形成了流域跨區域協同管理模式,繪就了水清岸綠的美麗畫卷。
供稿 |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編輯 | 廉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