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座承載著三千年巴渝文明的山城,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積淀,孕育出“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城市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根植于城市的血脈之中,體現在每一個重慶人的生命軌跡里。
《重長記憶》視頻截圖。
近日,一則展現重慶城市精神的公益短片《重長記憶》在全網上線,通過“長情、長青、長久”三個篇章記錄了三位重慶人的城市故事,以微觀的視角,展現了平凡重慶人的不凡光芒。
《重長記憶》視頻截圖。
一斧一鑿30年
以熱愛創造新生
大足石刻,是舉世聞名的千年石刻藝術瑰寶,其雕刻工藝和生動精美的造像,被各類藝術領域的后來者膜拜、模仿和傳承。
在短片《重長記憶》的第一篇章,就講述了國家級非遺大足石雕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劉能風30年如一日,手持一斧一鑿,堅持石雕石刻工藝,用熱愛傳承技藝的長情故事。
劉能風,一個用刻刀與石頭對話的人,他專注石頭雕刻,創作了許多藝術精品。
“好作品要慢慢磨,好手藝要靠一輩子磨,要把每一個作品慢慢雕琢成孤品。”劉能風說。
對熱愛的長情,足以磨穿任何石頭。
作為大足石雕的第十六代傳人,劉能風全心全意致力于大足石雕技藝的傳播與發展,他不斷走出國門,積極參加各種展覽與傳播活動,把大足石雕的魅力帶向世界。他的作品已被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館收藏,成為了大足石雕藝術的文化使者。
現今,劉能風不僅是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大國工匠,還是全國農村優秀人才、重慶英才、重慶十大杰出技術能手等等。
《重長記憶》視頻截圖。
讓非遺在世代傳承中
長出新的靈魂
在今年春晚重慶分會場,一條金色長龍凌空騰躍,沖破黑夜的寧靜,時而扶搖直上,時而低回盤旋……這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
銅梁龍舞是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興起于明,鼎盛于清,以動作豐富、氣勢恢宏為特點,是中國龍舞的重要代表之一,享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在短片的第二篇章,正講述了一代代舞龍人的堅守與傳承。
龍舞兼具力量與美感,對演員的體力要求高,18至25歲正是黃金年齡。視頻中,負責龍尾的“二娃”正值青年,是個舞龍的好苗子,火龍鋼花非遺傳承人賈總一眼選中了他。
“在非遺傳承這個大事情上面,其他都是小事,藝術長青,重點在青字。”賈總說,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對非遺的堅守與傳承,才能讓銅梁龍長出了新的靈魂。
《重長記憶》視頻截圖。
用兩江潮向
見證每一段征程
說起重慶的輪渡,要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
據《重慶指南》記載:“嘉陵江和長江渡船船型無篷蓋,以木板橫置為座,船尾置長梢以代舵,前置三漿為推進工具,大者可容20人,小者僅載8人”。“古代重慶城市的過江木船主要是稍船,船首尾兩邊各架橈子一把,船尾拖一長梢,適宜推渡,在沒有輪渡的年代,稍船是橫渡過江的主要交通工具。”
現在的輪渡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景點”,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游客的青睞。
據重慶交運輪渡15輪船長徐立回憶,以前他就住在洪崖洞江邊,聽見船的汽笛一響,就知道爸媽回來了,對船和江有一份長久的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徐立了見證了重慶城市發展的每一段征程。
“不只有洪崖洞,還有長江索道、長嘉匯,都很重慶。船慢慢開,游客慢慢看,才能感受到重慶的城市的變化。”徐立說。
作為城市公益短片的出品方,長嘉匯相關負責人表示,長嘉匯已經深耕重慶15年了,這15年里,一直以城市建設為己任,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積極參與到城市建設中。拍攝這則城市公益短片,通過重慶人自己的故事,展現“堅韌,忠勇,開放,創新”的重慶城市精神。未來,長嘉匯也將秉持這重慶的城市精神,奮勇爭先,不斷創新,為重慶的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潘珍凈)
《重長記憶》視頻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