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流域的潺潺碧波到山間水庫的粼粼波光,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正以一場深刻的水生態修復與革新,作答“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時代命題。近年來,芷江縣錨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通過科學規劃、價值量化、市場交易、產權明晰、金融賦能五大舉措協同發力,讓沉睡的水生態資源蘇醒,既守護了生態底色,又催生出發展動能,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活水”。
作為沅水重要支流流域縣,芷江坐擁河流、水庫等豐富的水生態資源,如何讓“好水”產出“好價值”成為改革關鍵。為此,芷江縣首先筑牢科學開發根基——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開展全域水生態資源普查,同步搭建涵蓋水資源總量、生態功能、開發潛力等要素的水生態產品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編制《芷江侗族自治縣水生態產品開發利用規劃》,精準劃定水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底線,明確“水生態+文旅”“水生態+農業”等重點開發方向,為水生態資源合理利用繪制“施工圖”。
水生態產品的“身價”如何科學衡量?芷江聯合中國水科院攻關《芷江縣水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報告》編制,創新構建包含水質凈化、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的量化評估體系,讓“看不見的生態價值”變成“算得清的經濟賬”。
讓水生態產品“賣得出、能變現”,市場交易體系是核心紐帶。芷江聚焦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培育轉化痛點,量身制定《芷江侗族自治縣2025年一體化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培育轉化方案》,明確交易標的、流程與收益分配機制。按照計劃,芷江縣8月底前將在省級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完成全國一體化推進水土保持工程試點首單交易,預計涉及水土保持碳匯、水域生態修復等領域,此舉將打破生態產品“有價無市”的壁壘,打通從“生態優勢”到“經濟收益”的關鍵一環。“這不僅能讓生態保護者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更能形成‘保護—交易—再保護’的良性循環。”該縣水利局黨組書記羅建軍表示。
“水流到哪里,產權邊界就劃到哪里。”芷江水利局會同自然資源部門開展水生態資源不動產確權登記專項行動,組織專業團隊對全縣12座中小型水庫、34條主要河流進行實地勘測、產權指界與權屬復核,逐一明確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使用權歸水利部門、經營權可通過流轉賦予市場主體,并頒發統一的不動產權證書。通過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產權制度,既保障了生態保護責任主體的權益,也為社會資本參與開發提供了穩定預期。
金融活水如何精準滴灌生態保護?芷江農村商業銀行率先破題,印發《芷江農村商業銀行“福祥水權貸”貸款管理辦法》,創新推出以“水”權證為抵押的水利基礎設施、防洪減災設施建設、水生態保護、飲水安全、節水灌溉、水產養殖、水上文旅等系列綠色金融貸款產品,該產品最高額度達500萬元,目前已向3家農業企業發放首筆貸款800萬元,有效破解了水生態項目融資難、擔保難問題。
從“護水”到“活水”,從“養水”到“富水”,芷江的改革實踐正讓每一條河流、每一座水庫都成為綠色發展的“聚寶盆”。隨著各項舉措落地見效,當地水生態資源將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芷江經驗”。
來源 | 中國水利網 作者:祁春華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