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京。一輛外觀顏色為“東來紫”的全新MG4緩緩駛出南汽江北新區總裝車間。幾乎與此同時,位于城市另一端的上汽大眾宣布對南京工廠進行轉型調整,整車產線將整體轉移至儀征。
一處上新,一處退出。在任何一個汽車制造城市,這樣的交叉動作都難免引發關注,甚至情緒波動。但在2025年中,上汽在南京落下的這兩顆棋子,或許更值得從組織結構調度的角度重新理解。
2025年7月16日,上汽集團召開年中干部大會,董事長王曉秋在講話中強調,“要以組織優化和平臺重構為突破口,推動上汽經濟運行持續回升,贏得創新轉型的持久戰。”南京所發生的“產線一進一退”,與這一邏輯高度契合。
全新MG4的量產下線,是上汽自主體系在“新三駕馬車”中的最新發力點,也是南汽E3平臺自榮威D6之后的第二款核心車型。作為一款明確面向出口市場的新能源產品,全新MG4將在8月正式發布,在設計語言、智駕平臺、整車質量等方面,試圖接近甚至超越主流合資品牌標準。而南京所承擔的角色,已不僅僅是單一工廠,而是一套柔性平臺能力的載體。
“過去比的是交貨速度和零部件匹配效率,現在是平臺技術復用和系統成本控制。”南汽MG工廠一位工程師表示。在他看來,南京MG基地的“智能化制造”不是新概念的堆疊,而是MG真正實現了從“制造單位”到“架構承載者”的身份轉換。
“我對全新MG4信心十足。”他說,目前MG工廠正在做最后的準備,為市場大批量訂單準備交付。
與全新MG4下線同時進行的,是上汽大眾南京整車產線的轉型升級。雖然這一調整在輿論層面不乏“收縮”之聲,但從集團整體看,更多呈現出結構聚焦與空間協調的意味。南京工廠的轉型升級,為后續在儀征集中生產大眾ID.系列、奧迪E5等新能源產品讓出更寶貴的資源與空間。
接近上汽的業內人士指出,儀征工廠目前產業配套更完整,土地、能源和協同條件更具彈性,承接轉型車型的成本與效率預期更為可控。此外,面對調整現實,上汽大眾在崗位安排、培訓轉崗與員工溝通方面的舉措保障也十分到位。顯得更像是一次“溫和重構”,而非“斷裂調整”。
從南汽承擔的出口車型產能,到儀征對于大眾新能源體系的支撐,上汽在南京的雙動作,或許正是一次圍繞“組織效能”展開的現實練習。產線之外,更關鍵的是:這座城市還能為一家頭部汽車集團承擔怎樣的結構角色?
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汽車制造城市,南京在本輪新能源汽車產業演進中雖然低調于合肥、重慶、深圳等“強勢突圍”城市,但始終未曾離開整車制造的主戰場。從拜騰、博郡等新造車項目的落地到退出,南京多次經歷整車產業的高起點嘗試與現實檢驗。
“歷經種種之后,可能南京也發現與其從零開始扶持新能源已經不具備空間和時間”,產業分析人士指出,現在南京的目標更多的放在如何助力現有包括南汽(現在屬于上汽)在南所有業務以及長安系等等現有制造企業。
“南京制造”這一命題,或許正從“整車品牌是否入駐”這一舊邏輯中抽身,轉而進入“智能制造能力能否輸出”的新評價體系中。正如南京一位產業政策研究人員所言:“我們的目標已不是招來多少品牌,而是讓現有體系成為技術能力與平臺效率的試驗場。”
在當前這場全行業的產業重組中,組織彈性、平臺協同、成本可控、結構重構,成為壓在每一個車企管理層上的核心命題。MG與大眾的同城調度,是其中的一個片段,也是一次局部答題。
正如上汽年中干部總結會上的核心命題一樣:組織結構的可調性,或許本身就是周期穿越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