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德國《商報》的專訪中,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掌門人貝瑞德為與小鵬汽車的合作定調:著眼長遠,深耕技術,開辟新賽道。
他首次明確透露,雙方正聯手打造兩款專屬新車型,并深化在軟件與電子電氣架構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協同。
貝瑞德特別強調,這些共同孕育的產品將與小鵬現有車型形成差異化布局,“不構成直接競爭”。
這不僅標志著大眾“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進入深度踐行階段,更展現其試圖以非競爭性技術聯盟,在激烈內卷的中國車市中開辟獨特增長路徑的決心。
而就在不久前6月25日晚,大眾中國CEO貝瑞德在微博曬出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聚餐合照。
貝瑞德感嘆“廣東菜好好味”,何小鵬則意味深長地回應:“除了好菜,還有好酒,還有好事。”
這條看似輕松的社交動態,在汽車圈引發漣漪——就在這場聚餐幾周前,外媒剛曝出小鵬自研的圖靈AI芯片將集成到大眾明年在華新車的消息。
技術聯姻:
CEA架構的降維革命
在大眾中國科技公司(VCTC)的辦公區,曾發生過戲劇性一幕:貝瑞德突然站上辦公桌,對著CEA架構研發團隊高呼“大眾不能下牌桌!”。這個被內部視為“不成功便成仁”的電子電氣架構,正是大眾與小鵬技術聯姻的首個結晶。
CEA架構采用“區域控制+準中央計算”設計,將傳統分布式架構中散落各處的控制器集中管理。這一變革使控制單元數量減少30%,線束長度縮短50%,單車成本直降4000元。更重要的是,它為軟件定義汽車鋪平了道路——通過OTA持續升級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成為可能。
開發速度實現了顛覆,傳統開發需5年的電子架構,在中德工程師“需求當日反饋、問題隔周閉環”的工作模式下,被壓縮至24個月。
技術融合的深度:大眾工程師直接入駐小鵬廣州總部設立獨立辦公區,雙方在合肥和廣州成立聯合開發項目組。架構融合了小鵬第三代EEA設計理念,同時注入德國嚴苛的安全標準。
2024年7月,當CEA架構技術戰略合作正式簽署時,雙方已埋下伏筆:未來將擴大聯合開發架構的應用范圍。
如今這個伏筆正在兌現——2025年7月14日,一汽-大眾宣布將在長春基地落地四款基于CEA架構的新能源車,2027年起陸續投產。
芯片棋局:
圖靈上車的戰略深意
何小鵬與貝瑞德聚餐引發的最大猜想,指向那顆算力怪獸——圖靈AI芯片。這顆擁有40核處理器、750TOPS算力的自研芯片,單顆性能抵三顆英偉達Orin-X。在小鵬G7 Ultra上,三顆圖靈芯片組合實現了2250TOPS總算力,堪稱行業新標桿。
對大眾而言,圖靈芯片的價值遠超技術參數。大眾借此擺脫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通過規?;瘧茫▊鞴┴浟窟_千萬片)降低芯片成本;深度定制使算力利用率達100%,尤其適應中國復雜路況的自動駕駛需求;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確保核心芯片供應鏈自主可控。
當其他外資車企還在采用地平線、英偉達的混合方案時,大眾若真將圖靈芯片裝入明年的新車,意味著其智能化本土化已深入硬件最底層。
平臺革命:
雙軌并行的產品攻勢
大眾與小鵬的技術合作在產品布局上展現出精妙的差異化戰略,通過雙軌并行的平臺策略發起產品攻勢:
大眾主導的CMP平臺聚焦于14-18萬元主流市場,計劃于2026年推出四款緊湊型電動車。該平臺研發周期顯著縮短了30%。
其首款車型定位為車長4.7米內的緊湊型轎車,提供約500公里續航里程并搭載L2級輔助駕駛系統,核心目標是滿足家用通勤的剛性需求。
另一邊小鵬賦能的G9平臺同樣定于2026年首發一款中型SUV。在這個合作模式下,小鵬提供核心的平臺技術與電子電氣架構,而大眾則負責后續的工程開發與規?;圃?。
這款車型將著重強調先進的智能座艙體驗和高階輔助駕駛能力,旨在與理想L7(參數丨圖片)等同級別中高端SUV展開競爭。
貝瑞德特別強調,這些合作開發的車型“與小鵬現有產品不構成直接競爭”。這一表述背后蘊含著巧妙的市場切割藝術:
大眾借助小鵬的前沿技術,得以高效切入中國火熱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而小鵬則巧妙地避開了自己主力產品的價格區間(如P7、G9所在的中高端市場),轉而向大眾輸出平臺和架構技術,實現了從整車制造商到技術方案供應商的角色拓展。
雙方由此形成了一個優勢互補的攻守同盟,共同拓展市場邊界。
基因改造:
大眾的“中國速度”實驗
為支撐這場轉型,大眾在安徽合肥打造了“東方狼堡”——投資192億元的大眾中國科技公司(VCTC)。這里已成為大眾全球研發體系中的特殊存在。
合肥團隊可直接批準5000萬元以下項目,審批層級從7級壓縮至3級;研發團隊90%為中國工程師,徹底改變外籍專家主導模式;每月收集10萬條用戶反饋開發“露營模式”“手游投屏”等本土功能。
貝瑞德在內部強調:“中國用戶要的不是德國標準,而是中國速度”。這種基因突變在產品開發周期上尤為明顯——中國團隊已將新車研發周期壓縮至24-30個月,正推動歐洲團隊從48個月向36個月進化。
市場棋局:
避開紅海的藍海戰略
當比亞迪、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掀起價格血戰時,大眾選擇了更聰明的出口轉進策略。
將中國基地定位為亞洲和中東出口樞紐,消化從400萬降至300萬的產能;主攻東盟、中東等“對華合作開放”市場,避開歐美自有產能區;CEA架構車型在海外可打“德國品質+中國智能”組合牌。
首批搭載小鵬技術的出口車型,將成為測試“中國智造”全球接受度的試金石。若成功,大眾合肥基地可能升級為全球右舵車研發中心,改寫大眾全球生產布局。
大眾與小鵬的合作車型規劃采用三級火箭式產品布局,精準覆蓋不同價格帶與技術維度:
CMP平臺(2026年推出):聚焦14-18萬元主流市場 ,開發緊湊型轎車/SUV組合,搭載L2輔助駕駛+AI智能座艙等核心配置,以500km續航等實用性能主攻中國家庭用戶的通勤剛需,研發周期較傳統平臺縮短30%;
G9平臺(2026年首發):定位 25-30萬元中高端市場 ,首發中型SUV車型,集成小鵬圖靈芯片算力與L3級預埋硬件,通過沉浸式智能座艙與高階輔助駕駛鎖定中國科技愛好者群體,直面理想等新勢力競品;
CEA升級版平臺(2027年落地):拓展 18-25萬元價格帶,衍生多品類新能源車型,搭載第二代電子架構實現全域OTA與區域控制升級,核心使命是作為 亞洲及中東出口市場 的技術載體,驗證“德國品質+中國智能”的出海競爭力。
挑戰與未來:聯姻的深水區
大眾與小鵬看似完美的技術聯姻,仍面臨三重考驗。
首先是文化融合難題,德國嚴謹流程與中國敏捷開發的沖突,在CEA架構聯合調試中已顯現;
其次是品質平衡風險,特斯拉曾因過度追求線束簡化導致品控問題,大眾需避免重蹈覆轍;
最后是技術路線博弈,當小鵬推進飛行汽車等新物種時,資源能否持續聚焦汽車電子架構?
更大的懸念在于合作模式的進化。當前小鵬主要提供平臺技術,但隨著圖靈芯片上車,其角色可能升格為Tier 0.5級核心供應商。
這種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輸出反哺”的逆轉,正被寶馬-華為、吉利-魅族等組合效仿,形成新合資范式。
結語
大眾與小鵬的"非競爭性聯姻",本質是跨國巨頭與本土新勢力在產業裂變期的戰略縱深實驗。
當價格戰席卷中國市場時,貝瑞德以"零競爭"原則開辟技術同盟新賽道——大眾借小鵬的電子架構與芯片能力穿越智能化鴻溝,小鵬則依托千萬級產能實現技術變現。
這場合作已超越傳統供應鏈關系,演變為智能主權時代的價值重組:德國制造體系嫁接中國智能基因,區域控制架構替代博世聯合電子,圖靈芯片沖擊英偉達壟斷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