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一汽-大眾整車銷售16萬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5.1%,燃油車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0%。大眾品牌單月交付8.7萬輛,同比增長12.5%,不僅領跑合資陣營,還成為燃油車市場回暖的關鍵推力;奧迪品牌當月交付6.1萬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5.7%;捷達品牌交付1.2萬輛,同比增長33.4%。另據數據顯示,A級家轎速騰上半年累銷超11萬輛,同比增長8.4%,占了44.4%的細分市場,繼續蟬聯榜一。可以看出,即便面對新勢力的兇猛之勢,一汽-大眾依然有著自己堅強的擁躉。
一汽-大眾的表現狠狠回擊了那些車市內卷合資下行,燃油衰退的論調。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的消費者去選擇一汽-大眾?7月17日,一汽-大眾在位于吉林長春亞洲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眾綜合汽車試驗場,舉行了一場品質之旅活動來解開謎底。
在這場活動上,一汽-大眾把能講的或不能講的,能看的亦或不能看的底牌全都一股腦的展現出來。合資下行為什么一汽-大眾行?在新勢力新能源挑戰越發強勢的情況下,一汽-大眾逆勢上揚的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跟那些習慣性將品質第一營銷術語掛在嘴邊的車企相比,一汽-大眾是如何做到真正的落實?面對這些疑問,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這些平常消費者不易感知到的地方入手,通過這場品質之旅活動,嘗試對這些疑問進行解答。
01
一汽-大眾給鋼鐵俠的外衣再涂一層潤膚霜
“3年不銹蝕,12年不銹穿。”這是一汽-大眾在防腐技術上高出行業30%的承諾。在不了解的人看來,這或許就是一套營銷數據,但只有一汽-大眾知道,要兌現這樣的承諾有多難。
需知車輛銹蝕危害貫穿整個使用周期,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劇,這會破壞車身鋼板的完整性,導致翼子板、底盤等部位逐漸變薄、穿孔,嚴重時甚至會削弱車架的承載能力,對行車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因此,車輛擁有良好的防銹工藝也是企業品牌高品質的直觀體現,這也是區別于普通產品的核心特質之一。
作為合資品牌代表之一,一汽-大眾對于防腐工作,堪稱是做到了細致入微。首先一汽-大眾會進行電泳工藝,其所使用的360度翻轉電泳技術成為車輛防腐的一大創舉。該技術運用Ro-Dip車身翻轉傳送工藝,通過先進的電泳穿梭機,實現車身在電泳槽內360°旋轉,而其他部分車型僅作±45°翻轉。這一創新工藝,使得車身內表面、空腔以及各個縫隙角落與電泳液充分接觸,發生化學反應。
以邁騰B9為例,在電泳過程中,白車身作為陰極,在陽離子電溶液里通過360度全浸翻轉,使得車身內外表面、腔體和間隙都能與電泳液充分發生化學反應,涂料顆粒在電場作用下均勻沉積,形成均勻的電泳層。這一過程極大地提升了車身的泳透力、光滑度和防腐性能,為車身提供了第一層全面且基礎的防護,使車身具備了初步抵御外界侵蝕的能力。
一般車企進行了電泳工藝就認為萬事大吉了,但一汽-大眾還引入豪華品牌使用的空腔灌蠟技術,這再次為車輛筑起一道防腐墻。大眾集團會針對車身前縱梁、門檻等結構性空腔,在生產中通過局部加熱后高壓注入120度液體蠟,待冷卻后形成密閉連續保護膜,以增強車身防腐能力的關鍵技術。這是大眾集團車身防腐的關鍵工藝,相當于為給鋼鐵俠的外衣再涂了一層潤膚霜。因為電泳工藝也不能對車輛特定部位進行百分百的覆蓋,如果受到砂石、鹽水等侵蝕,容易誘發車輛腐蝕。
該技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車身板材選用、底盤裝甲、油漆工藝等形成全維度防護體系,且全系車型標配。為強化驗證,一汽-大眾2023年建成國內防腐試驗場,整合大眾集團全球標準形成統一標準,擁有14條專用腐蝕線路、4000平試驗中心及8套鹽霧試驗倉,其鹽水濃度為行業兩倍,成分涵蓋硫酸鎂、氯化鈣等,試驗存放時間達行業2.5倍,并通過負壓抽取讓鹽霧滲入車身內部強化測試。
嚴苛的工藝與驗證換來顯著成果,一汽-大眾旗下ID.4在連續三年的耐腐蝕測試中獲97.2分的高分,印證了“3年不銹蝕,12年不銹穿”承諾的底氣,也彰顯了其在防腐領域對品質的堅守。
02
兩億投資的試驗室每年完成500多場真實碰撞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著2000MPa、2200MPa這樣的材料強度的傳播越來越常見,似乎數值直接和真實的安全性劃上了等號。
回到一輛車真正的安全表現上,材料強度只是基礎,工藝和驗證才決定了它能不能在關鍵時刻真正發揮作用。
從一塊鋼板到一輛車之間,還有一道更重要的工藝。如果沒有焊點的密度、涂膠的延展性、連接方式的完整性,再高的強度也難以在復雜碰撞中保持結構完整。
焊接當量用來描述車身連接方式和分布密度,一汽-大眾焊接當量達到8000至13000,激光焊最長14米,車身涂膠長度更是達到173米,這些指標雖然不顯眼,但決定了車輛在受到沖擊后能不能把力傳出去、把艙體穩住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一汽-大眾的標準是行業平均的2-7倍,甚至是有和沒有的差別。
如果要驗證這些材料和工藝究竟能夠產生哪些效果,必須通過試驗一次一次“撞出來”。這就涉及到一個更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驗證環節的實操性和多樣性。
當前行業開發節奏加快,很多企業在設計階段依賴仿真模擬,一次通過就進入量產節奏。但仿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風險往往藏在模型之外。
一汽-大眾工程師用鋼板誤差舉了一個例子,當鋼板厚度為0.9mm、1mm、1.1mm時,在同樣測試標準下產生的數據完全不同,通過模擬只能生成絕對標準工況的成果,反而缺少了對量產環節誤差的考量。
一汽-大眾的碰撞驗證體系不跳步驟、不省過程,所有的車都要經過真實的沖擊和數據還原。
這座位于長春一汽-大眾總部的碰撞試驗室,總投資接近兩個億,包含三條碰撞軌道、130噸可移動碰撞塔、超過40種實車碰撞工況,每年執行超過500次碰撞試驗。每一場碰撞測試,從準備、裝車、標定、碰撞、復原到數據比對,至少需要8至9天的完整流程。
這都是每個項目的固定動作,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每一個階段都必須完成實車驗證,并通過全指標判斷,不能只靠一次“代表性測試”作為結論。
可能有人會問,AI如此發達,為什么還要做這么多實車撞擊?其實答案很簡單,仿真的結果是趨勢,實測才能發現問題。一汽-大眾不僅要求結構的絕對穩定,還要求結果一致。
在一汽-大眾看來,品質比的就是穩,一次過關不等于安全,次次一致才叫穩定。
放在整個行業節奏里看,一汽-大眾選擇的路徑并不輕松,但它選擇把安全的事情做得更重。年均500多場碰撞試驗,不是為了作秀,也不是為了撞給消費者看,而是為了確認這輛車、這套結構、這個方案,足以應對它即將面對的全部不確定性。
真正的安全感,不來自某一個材料強度的節點,而來自一次又一次驗證后可以確定的數據穩定性。這是每一輛車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所有消費者最終能夠感受到的信心來源。
03
智駕座艙科技感折射一汽-大眾體系化品質思維
真正的高品質并非單點突破,而是構建在全維度、成體系的技術布局與工藝堅守之上,從基礎性能到智能體驗形成閉環式保障。
一汽-大眾將“聰明好開”視為品質新維度,其中奧迪A5L全球首搭華為乾崑智駕系統,成為豪華燃油車智能化轉型的先鋒。這背后是依托奧迪全新PPC平臺與E31.2電子電氣架構,該架構通過對動力、智駕、座艙、舒適、安全五大域控制器的集中化處理,將信號傳輸延遲壓縮至微秒級,不僅解決傳統燃油車電氣化架構不兼容難題,而且將傳統燃油車協同效率推向新能源級別,為智駕系統提供穩定電力與高效算力支持。
在這次一汽-大眾品質之旅會上,與會者們也領略到富有科技感和人情味的座艙。其中一汽-大眾擁有會聊天的巨幕,這一技術不僅能在車輛轉向時,精準投射動態轉向標識,輔助駕駛員安全轉彎;在行人較多路段,及時在前方地面投射行人警示線,保障行人安全。更驚艷的是,它能與智能駕駛系統深度協同,當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監測到前方路況復雜需減速或避讓時,極大提升行車交互安全性與效率,讓出行在燈光指引下更加安心。
一汽-大眾還首創了行業智能音樂玻璃,以納米陶瓷技術將前后風擋與天幕轉化為隱形聲場單元,現場工程師透露,該功能相較傳統揚聲器系統,能耗直降72%,百公里省1.5度電。更關鍵的是區別于傳統車載音響通過喇叭發聲,該天窗能讓玻璃直接成為發聲載體,使整個車頂化作音響。其獨特之處在于實現艙內聲音平權,無論前排駕駛員還是后排乘客,都能在同一空間內,享受均勻、立體且環繞的音效體驗。在播放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時,天窗玻璃震動與音樂節奏同步,營造出沉浸式音樂氛圍,讓車內秒變私人音樂廳。
全自研的座艙模型Hi Space更是一汽-大眾帶給用戶的驚喜,電動對開門設計,摒棄傳統車門開啟方式,以優雅流暢的電動滑門,不僅讓乘客上下車更加便捷,避免狹小空間開門不便的尷尬,還為車輛增添未來科技感;旋轉座椅可靈活調整角度,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無論是車內休息、乘客交流,還是進出車輛,都能提供更舒適姿勢。座艙內由2000余顆LED組成的交互面板功能豐富,不僅能實時顯示車輛狀態、續航里程等關鍵信息,還內置多種趣味小游戲,在停車休息時,為乘客提供娛樂消遣,將實用功能與情感體驗巧妙融合,讓每一次車內時光都充滿溫馨與樂趣。
無論是車輛下半身的品質,還是上半身的智能科技,一汽-大眾是以體系化思維將品質滲透到產品全生命周期,證明高品質從來不是單一指標的比拼,而是從安全到體驗、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