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業內有消息稱,大眾汽車集團(下稱“大眾”)及其中國合作伙伴上汽集團將關閉雙方在南京的合資工廠,該工廠的生產已經停滯,預計將在下半年逐步關閉。
7月15日,經濟觀察報就南京工廠關閉的消息咨詢了大眾中國,對方回應稱:“上汽大眾持續深化落實‘在中國 為中國’戰略,攜手股東雙方加速向電動化和智能網聯汽車時代轉型。作為戰略落實的一環,上汽大眾對產能進行相應的調整,并優化生產網絡布局。”
上汽大眾南京工廠落成于2008年,是上汽大眾在華拓展產能的關鍵一步。2008年4月,時任大眾CEO文德恩與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共同為上海大眾(上汽大眾前身)南京工廠揭幕。
“南京燃油車工廠關閉,對大眾而言是‘壯士斷腕’,也是其電動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的標志。”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關停背后的經濟賬
上汽大眾南京工廠的前身是原南汽旗下的南京菲亞特工廠。2007年上汽收購南汽后,上海大眾因銷量激增急需擴產,而南汽的這座工廠卻因菲亞特退出而閑置。最終,上汽方面將南京菲亞特工廠改造成了上海大眾首個在上海之外的生產基地。
2008年4月,上海大眾南京工廠建成投產,工廠采用德國標準生產線,當年便投產上萬輛桑塔納。2010年代,南京工廠成為中高端轎車帕薩特的“搖籃”。2015至2018年,上汽大眾憑借帕薩特等熱銷車型,蟬聯全國乘用車廠商銷量冠軍。
南京工廠是大眾在中國全面關閉的第一家整車工廠。2022年,上汽大眾的上海安亭第一工廠實施部分關停,將燃油車生產遷至儀征工廠,原址改為研發中心。2024年,出于經濟性的考慮,上汽大眾對外出售新疆工廠。
“升級轉型后的上汽大眾江蘇基地位于江蘇省儀征經濟開發區,園區內有 100 多家零部件企業,形成了包括汽車內外飾、汽車動力總成、高端汽車電子、汽車安全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汽車后市場在內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儀征經濟開發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政策支持,已融入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上汽大眾內部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
柏文喜表示,大眾之所以關閉南京工廠,一方面在于南京工廠生產的帕薩特所在細分市場被比亞迪漢、蔚來ET5、小鵬P7等國產新能源車型快速蠶食,2024年上汽大眾產能利用率已降至55%。另一方面,南京工廠位于南京江寧開發區的核心區,物流受限、空間局促。
“大眾‘In China,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戰略要求其把資源集中到本土化電動車平臺和區域電子電氣架構研發中心上,南京工廠老式ICE產線改造費用高、回報有限。”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
根據上汽大眾官方信息,南京工廠除了生產大眾品牌帕薩特,還生產斯柯達品牌速派及柯米克。斯柯達創立于1895年,1991年被大眾收購,2005年被上海大眾引入中國市場。
在中國市場,斯柯達品牌被視為大眾品牌的平替,一度很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升,以及自主品牌份額不斷提升,斯柯達銷量一降再降。2024年,斯柯達在華僅交付1.75萬輛,同比下降23.1%,相較于2018年巔峰期的34.1萬輛銷量縮水超過九成。
“大眾在華產能峰值接近500萬輛,2024年實際產量不足300萬輛,關閉36萬輛低效產能,可把固定成本和人力包袱一次性出清。”柏文喜說。
電動化轉型的取與舍
在安光勇看來,大眾關閉南京工廠是其全球電動化轉型的一步棋,在需求側急劇轉向、電動汽車價格戰加劇和宏觀環境逆風等因素影響下,大眾的這一做法可視作“大象轉身”所必需的陣痛,并非是看空中國市場。
上汽大眾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上汽大眾從2015年起便采用“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由上海基地率先推進,多個工廠已經完成或正在推進向電動汽車生產的轉型。其中,江蘇基地也于近日進行了相應的資源整合與轉型升級,以支持未來產品戰略的落地,并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
過去幾年,全球汽車業電動化轉型波折不斷,一度出現了燃油車回潮的現象,但大眾是電動化轉型態度最堅定的跨國車企之一。“大眾堅信電動化是移動出行的未來。”大眾CEO奧博穆2024年曾公開表示。
根據官方規劃,2025年至2029年,大眾計劃將投資規模控制在1700億歐元以內,資金將主要投資于新產品、區域市場、電池業務、純電動車型平臺,以及持續混動化的先進燃油車型。到2030年,大眾計劃推出30款純電動車型。
今年上半年,大眾在全球純電動汽車的交付量為46.55萬輛,同比增長47%,其中歐洲市場增幅約90%。目前,大眾在西歐市場交付的車輛中,五分之一為純電動汽車,相應的訂單量增幅超過60%。在純電動汽車銷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大眾上半年全球汽車總交付量達到213萬輛,實現1.4%的同比增長。
“我們正通過極具吸引力的產品組合持續推進電動化轉型。”大眾汽車集團負責銷售的董事會成員Marco Schubert表示,“純電動車型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60%,這讓我們對下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不過,大眾仍面臨利潤壓力。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大眾集團銷售收入為776億歐元,同比增長2.8%;營業利潤為29億歐元,與上年同期的46億歐元相比明顯下滑。對于利潤下降,大眾將原因部分歸結于關稅因素。據了解,由于美國對外關稅的不確定性,大眾已暫停從墨西哥通過鐵路運輸汽車,并將從歐洲運抵的汽車暫留港口。
除此之外,中國市場的挑戰對于大眾而言無法忽視。今年上半年,大眾在中國市場交付量為131萬輛,同比下降 7.1%,其中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同比下降超過三成。
不僅是大眾,對于正推進電動化轉型的各大跨國車企而言,中國都是最具挑戰的一個市場之一。在中國,從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到吉利、比亞迪等頭部自主車企,再到小米這樣的跨界巨頭,本土新能源車企經過多年激烈競爭已在國內市場占據先發優勢,跨國車企想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腳跟并非易事。
“大眾電動化轉型的方向正確,只是在中國市場的節奏仍偏慢。”柏文喜說。他認為,2025至2026年是大眾在華的“最后窗口期”,若新品不能在成本、智能化和渠道上快速追平中國頭部新勢力,其市場份額將繼續被蠶食。
在中國市場的新籌碼
“大眾在中國需要進行一次“再加速”。南京工廠的關閉說明大眾已放棄‘燃油車養電動車’的過渡模式,進入‘關停并轉、集中資源’的第二階段,與小鵬的合作、MEB-Plus平臺的導入、統一電芯落地,都是大眾未來看得見的新籌碼。”柏文喜說。
2021年7月,大眾安徽與國軒高科達成協議,國軒高科為大眾中國新能源車型開發新一代標準電芯。根據大眾的規劃,標準電芯通過采用統一的設計標準,大幅降低電芯成本。2024年9月,國軒高科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透露,大眾標準電芯工廠已具備產品生產能力,裝車時間將根據大眾整車生產的進度和需求決定。
2023年,大眾投資約7億美元收購中國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4.99%的股份。2024年7月,大眾與小鵬汽車簽訂電子電氣架構技術合作的聯合開發協議,為大眾在中國生產的CMP和MEB平臺聯合開發電子電氣架構。根據雙方的計劃,自2026年起,基于CMP和MEB平臺的國產大眾汽車品牌車型上都將搭載該電子電氣架構。
經濟觀察報從大眾中國獲悉,自今年下半年起,大眾新一代智能網聯汽車產品計劃陸續交付中國客戶。2026年,大眾計劃在華推出超過20款全新智能網聯車型,覆蓋包括燃油、純電、插電式混動以及增程式等多種動力形式。
近期,大眾監事會召開會議,提前與集團董事會成員、中國區負責人貝瑞德續約,新任期為三年,至2028年夏。“此次提前續約,體現了監事會對中國戰略快速推進、取得成果的認可,也向集團內部及華合作伙伴傳遞出堅定信號:大眾汽車集團將全力支持中國區的轉型方向,并持續深化本土布局。”大眾集團方面稱。
安光勇表示,大眾在中國市場轉型正在有效加速,但外部環境的挑戰依然不容忽視。“過去18個月中國電動車均價下探逾25%,價格戰不斷壓縮利潤率,地緣政治與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令高算力芯片與跨境數據受限等,也將增加供應鏈與合規成本。”他說。
(作者 濮振宇)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濮振宇
汽車與出行新聞中心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政策、行業企業轉型等,對自主品牌、主流合資品牌關注較多,擅長分析報道。 聯系郵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號:pzy3699634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