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邊疆的廣袤土地上,解放軍第76集團軍某合成旅的訓練場塵土飛揚,坦克履帶碾過黃沙,伴隨無人機的嗡鳴,一種名為“機器戰狼”的四足機器人正悄然改變戰場形態。
2025年6月,央視鏡頭聚焦于此,展示了這款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軍用機器人如何在基層部隊普及,成本僅為2700至3500美元,而美國同類產品造價高達7.45萬美元,相差20多倍。
在76集團軍某合成旅,有一位名叫王志軍的連長,38歲,甘肅張掖人。他的軍旅生涯始于2007年,彼時他從軍校畢業,帶著對機械工程的熱愛和對軍營的憧憬,分配到原蘭州軍區。
十余年間,他走過雪山草地,參與邊境巡邏,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2017年軍隊改革后,他所在的部隊整編為76集團軍,駐守西北,配備99A坦克和04A步戰車,戰斗力在全軍名列前茅。
王志軍從排長晉升為連長,帶領百余名士兵駐扎在海拔3000多米的訓練基地,風餐露宿,磨礪出一身硬骨頭。
2023年,“機器戰狼”首次配發到連隊,王志軍敏銳地捕捉到智能化戰爭的趨勢,主動請纓參與試用。他組織士兵分組摸索操作,夜以繼日研究AI協同算法,筆記本上記滿了戰術心得。他的連隊在半年內熟練掌握了無人裝備操作,考核成績名列集團軍前茅。
王志軍不善言辭,但對新裝備充滿熱情,常親手調試設備,指導士兵操作無人機和四足機器人。他的努力讓連隊成為集團軍無人裝備協同作戰的標桿,士兵們敬佩他的鉆研精神,稱他為“鐵面教頭”。
王志軍的成長離不開部隊的培養。他常提起軍校時的教官,教他如何將機械知識融入戰術指揮。一次演練中,士兵因操作失誤導致無人機墜毀,他沒有責罵,而是耐心講解控制原理,直到士兵熟練掌握。
2025年6月,央視報道了76集團軍某合成營的演練,展示了“機器戰狼”在基層部隊的普及應用。
這款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研發的四足機器人,重約70公斤,具備山地、廢墟等地形的靈活機動能力,續航3小時,可30余臺自主組網,展現出“狼群”協同作戰的特性。它分為偵察型、保障型和作戰型三種,分別承擔目標探測、物資運輸和火力打擊任務。
在演練中,作戰型“戰狼”掛載輕機槍,配合步兵壓制火力點;保障型背負彈藥,支援前沿部隊;偵察型實時回傳戰場數據,極大提升了作戰效率。
解放軍將“機器戰狼”與FPV無人機結合,融入傳統“三三制”戰術,形成立體攻勢。演練中,士兵分組推進,無人機提供空中偵察,精準打擊敵方目標,而“戰狼”則在地面執行突擊和補給任務。
這種有人無人協同的模式,改變了陣地進攻的傳統形態,使解放軍在信息化、智能化戰爭中走在了前列。中國能實現“戰狼”普及,離不開強大的電子和機械供應鏈。
過去13年,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機器人類產品生產國,宇樹科技Go1系列機器狗的售價僅為2700至3500美元,成本控制得益于成熟的產業體系和AI算法突破。
反觀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早在2000年代就研發出四足機器人,技術一度領先,但軍用普及卻進展緩慢。美國軍方采購流程繁瑣,涉及多方利益,成本高企。
波士頓動力的Spot機器人售價高達7.45萬美元,且未形成規模化部署。美軍雖有DARPA等機構支持新興企業如Palantir和Anduril,但這些“使命企業”更注重商業化,軍用機器人項目因預算限制和供應鏈瓶頸,難以快速落地。
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高效率研發,讓“機器戰狼”成為大國才能玩得起的裝備,凸顯了國力在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機器戰狼”的成功應用,讓76集團軍成為智能化戰爭的先鋒。2025年6月,集團軍計劃在更多合成旅推廣“戰狼”,并優化其與坦克、步戰車的協同模式。研發團隊也在推進迭代,新一代“戰狼”預計提升續航時間和傳感器精度,適應更復雜的戰場環境。中國的軍用機器人產業依托供應鏈優勢和AI技術,已在全球占據領先地位。
相比之下,美國的四足機器人項目仍在試驗階段,受限于高成本和審批流程,短期內難以形成戰斗力。
王志軍因在無人裝備協同作戰中的出色表現,獲評集團軍“創新標兵”。2025年,他被選送至國防大學,專攻智能化戰爭戰術研究,繼續為部隊培養技術型指揮人才。他的連隊則在西北邊疆持續探索新型作戰模式,守護國土安寧。
從西北訓練場到全球科技賽場,“機器戰狼”的普及不僅提升了解放軍的戰斗力,更彰顯了中國制造的硬實力。面對美國20倍的造價,中國用低成本撬動了未來戰爭的杠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