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六安,日頭剛爬過樹梢便烈得晃眼。姚李路上的柏油路面蒸騰著熱氣,行人腳步匆匆,唯有賓悅酒樓門前,笑聲混著蟬鳴,在熱浪里漾開。酒樓老板楊斌用一份份免費的愛心午餐,為炎炎夏日里辛勤工作的環(huán)衛(wèi)工人送去了別樣的溫暖。
7月16日上午10:20,酒樓的廚房便已一片忙碌景象,廚師們正有條不紊地為愛心午餐做著準備。老板楊斌介紹,當天的愛心午餐依舊是三菜一湯的標配,有鴨子燒土豆、肉末豇豆、涼拌菜瓜、紫菜蛋湯,還搭配了兩碟小菜,保證環(huán)衛(wèi)工人們能吃得可口。
10:50 左右,9位環(huán)衛(wèi)工人陸續(xù)來到店內,他們圍坐在一起,吹著空調,靜靜等待著午餐的開啟。“我們本來該來12 個人,今天因為有3個下午換班,就直接回家了。”幾位環(huán)衛(wèi)工向記者解釋道。看到楊斌在店里忙前忙后,環(huán)衛(wèi)工陳師傅主動說道:“有沒有毛豆讓我們剝一剝?讓我們也盡一份力。”楊斌連忙擺手:“不用忙,你們吹空調歇一歇,11:20 準時開飯。”
據(jù)楊斌介紹,他從 6月30號開始做這項公益,到當天已經(jīng)是第16 天了,期間因為有一場宴席,所以暫停了一次。談及做公益的緣由,楊斌坦言:“現(xiàn)在生意不太好,廚師們閑著也是閑著,自己正好有這個資源,就想著做點公益回饋社會。尤其是很多環(huán)衛(wèi)工人,年紀比自己父母都還大,他們中不少人中午不方便回家,有的人帶前一晚的飯菜在樹蔭下吃,天熱很容易變味;有的人節(jié)省,就吃兩個饃饃;還有的人中午可能都不吃。讓他們到店里來,最起碼不用回家,能喝口水、吃口飯,省得因為家遠來回折騰。”
為了順利開展這項公益,楊斌找到轄區(qū)清水河街道李臺社區(qū),讓他們幫忙聯(lián)系環(huán)衛(wèi)企業(yè),通過官方渠道來貢獻自己的愛心。店里提供的餐食有一個葷菜、兩個炒菜、兩個小菜、一個湯,采取分餐制,飯由服務員盛好,環(huán)衛(wèi)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取菜,確保他們能吃好吃飽。不算人工和消耗,每天的成本大約在 100多元。
楊斌表示,這項公益并非一直不間斷,除了逢年過節(jié),有宴席訂單時也會暫停,因為那時候店里實在沒有地方。“除非遇到這兩種情況,或者飯店不干了,否則都會一直做下去。” 他堅定地說。
對于楊斌的善舉,環(huán)衛(wèi)工人紛紛點贊。陳貴龍說:“天氣這么熱還燒給我們吃,吃完了碗筷也不用我們洗,蠻好的!” 王承榮也感慨道:“我家在新安鎮(zhèn)馬河村,離這十多里地,每天騎車來回一個多小時,現(xiàn)在中午有地方去了。雖然楊老板是做愛心,但是服務方面和來的顧客都是一樣的,我們吃得很舒服。”張力富則動容地表示:“我們每次來飯菜都擺放得漂漂亮亮,茶水、空調一應俱全,心里特別暖。”
今年37歲的楊斌是地道的六安九里溝漢子,17歲時他在紡織廠大橋下擺攤賣稀飯,后來意識到手藝的重要性,便去大酒店學廚師。22歲學成后,他在壽春小區(qū)開了一家面館,從一開始的單一面條,到后來增加牛肉湯、炒菜、大排檔,創(chuàng)業(yè)之路充滿艱辛。2024年,他和妻子商量后,在清水河姚李路上開了這家賓悅酒樓,開啟了新的餐飲創(chuàng)業(yè)征程。
楊斌還透露,以后會將這份愛心傳遞到外賣員、快遞小哥等更多戶外工作者身上。
臨走前,楊斌的小女兒拉住了記者,對著鏡頭認真地說:“爸爸是我的榜樣!”這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這份愛心公益背后最質樸的力量。
窗外的日頭依舊毒辣,酒樓里的空調呼呼吹著,碗碟碰撞的脆響里,藏著這座城市最樸素的善意。或許正如楊斌說的:“只要店開著,這飯就一直做下去。”畢竟,有些溫暖,值得用漫長歲月去守護。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李小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