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茂名南路時,買小菜不遠,出弄堂往北不到百米的南昌路上就有菜場。一條南昌路有兩個菜場:一個在茂名南路與陜西南路間,起于茂名南路、南昌路口,沿南昌路南北兩側展開;北面貼著淮海坊。攤位一一相連,往西快到366號。另一個菜場要過了陜西南路,攤位從新樂路街道地段醫院門口起,向西到錢家塘,屬徐匯區。
我家屬原盧灣區,買菜在南昌路上的巨鹿路菜場,它是巨鹿路233號的巨鹿路菜場分部。巨鹿路菜場位于瑞金一路與成都北路間,據《盧灣區志》記載,該菜場歷史悠久。1920年前后,就在陸家觀音堂(今巨鹿路金陵西路口)形成露天菜場,稱“巨籟達路(今巨鹿路)菜場”;又因近長浜路(今金陵西路、延安中路),也叫“長浜路菜場”。1937年后,菜場遷至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為上海最大露天菜場之一。
過去,買菜比較辛苦。絕大多數上海人是天墨黑就起床,有的三四點就出門買菜,像上早班。天沒亮,小菜場已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忽然,響起鐵筐與水泥地的摩擦聲。系圍單套袖套的營業員,用大鐵鉤把一只只滿裝菜的大鐵筐拖到自己的攤位。賣葷菜的準備工作相對吃力,凍得硬邦邦一大坨的帶魚,遇到過年過節配給冰凍雞鴨,統統要用大木榔頭“乒鈴乓啷”敲開來。肉要斬開,一塊塊掛上攤位橫桿。
攤位上吊著大白熾燈,明晃耀眼。排隊買菜的人,伴著“排排好,不要插隊”的喊聲,交流最新行情。營業員提著木頭票款箱來了,箱的蓋板可左右滑動,箱內隔開幾個空間,放不同票面的紙幣,硬幣放在凹進的箱蓋板上。當票款箱往堆著菜的水泥板上一放,開市就在眼前。那時沒電子秤,營業員都是心算,往往分量一報,價錢就緊跟著出來了。
那時買菜多用竹籃。上海買不到竹籃頭,杭州有貨。滬杭線回上海的車廂里,青黃色的竹籃頭到處可見。再早的20世紀50年代,買菜還有用草蒲包的。直到80年代,買菜才開始用“馬甲袋”。
買小菜要帶好“小菜卡”。這卡出生于1960年下半年,因蔬菜供應緊張,憑卡買菜和豆制品,甚至醬菜。上海人叫“小菜卡”的,起初是“豆制品購買證”,說證實為一張卡,后稱“副食品購買證”。憑卡買豆制品和蛋,營業員在卡上用筆標記或敲章。逢年過節憑卡買配給的雞鴨魚,剪去卡上某個數字;還憑卡買過豬肉。
過去的菜場多是馬路菜場,也就是露天菜場,但營業員賣菜攤位上有棚。攤位分肉、水產、禽蛋、蔬菜、豆制品、咸菜等。菜場兩頭的第一攤位不屬菜場,而是個體賣蔥姜和刮魚鱗的阿婆。蔥一分錢起賣,刮魚鱗不收費,收魚肚、尾,有養貓人來買。后來,阿婆身邊出現了糧票調蛋的蘇北姑娘。我1989年8月采訪時,行情是10斤糧票調七八只蛋,并從換雞蛋拓展到換小塑料臉盆(40斤)、塑料小靠背椅(80斤)、大號搪瓷燒鍋(300斤),還可換咖啡壺、打氣筒、面盆架等。
當年副食品雖實行配給,但不保證能買到想買的。想買得稱心如意,那就一要起早:菜場一天有早、午、晚三市,好東西多在早市。二要有人緣:認識買菜的人越多越好。同學結隊、鄰居同行,還有買菜結識的朋友;人多就可建立N個互助共同體。如要吃油豆腐燒肉,你排隊買肉,讓排隊買豆制品的朋友給你留位,買肉買油豆腐兩不誤。一人買菜也不怕分身乏術,替身就是磚頭、打結稻草繩,也有自備舊茶杯、破搪瓷碗等。大家約定俗成,把這東西不當東西,視為替身;隊伍前移時,也會幫忙把替身前挪。
若認識菜場里的人,那就燒了高香。我家樓上女生工作被分到菜場肉攤,她哭得傷心,而鄰居借光了。當買肉排隊輪到你時,若緊俏貨排骨、肉骨頭、蹄髈等登場,就像天上餡餅正巧落你頭上。
記得在1982年,馬路菜場掀起搭棚潮,棚頂用綠色玻璃鋼。陽光下一地綠瑩瑩;人在其中感到有點頭昏。好在買菜不再露天了,也一天天變得方便,日子就這樣改變了。
原標題:《南昌路的巨鹿路菜場》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黃瑋
來源:作者:袁念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