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第一戰,而究其根源,恐怕還是要將視線轉移至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亞發生的一場關鍵性首腦會議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雅爾塔會議。
美英蘇三國在大國強權的政治背景下直接劃分了戰后世界的利益,對于中國而言,就是自己的東北后花園直接被人不告而取,丟給了自己的北面鄰居,蘇聯。
在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蔣介石承受不了來自外界的壓力,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直接讓中國地圖從清朝的“秋海棠”變成了現在的“雄雞”。
長春、旅順、大連也在實質上成了蘇聯的殖民地,斯大林甚至還在感嘆:等這一天等了40年——因為旅順是當時蘇聯控制下唯一的不凍港,能讓蘇聯再度獲得太平洋出海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毛主席還親自訪蘇,希望斯大林可以看在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份上放棄在東北的部署。
蘇聯方面最后雖然把到口的肉吐了出來,心中卻一直懷恨,主意就打到了朝鮮半島上。并給錢給軍備,一手促成了金日成手下的軍隊,支持金日成武力收復南面,朝鮮戰爭就此開打。
中蘇朝三方同盟下的暗潮洶涌
1949年1月,眼看著解放軍將要打到長江以南,統一中華,蘇聯急了,直接拍電報給主席:中共如果拒絕和談就是代表中共主張內戰。
而主席對這種將手伸進中國內政上的做法也很不滿,直接強硬道:解放軍將于今夏打下南京,我們不需要采用政治上的迂回戰術。
在新中國成立后,考慮到蘇聯與我方關系友善,又再三衡量我國與蘇聯的實力對比,毛主席決定訪蘇。然而沒想到,到了蘇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即使對著兄弟政府,蘇聯也不愿意放棄我國在東北的領土。這時,竟還是歐美國家幫了我們一個大忙。
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居然建立起了一個新生的共產主義政權。而且領導人訪蘇的舉動也表明中國與蘇聯這兩個盤踞在亞歐大陸的龐然巨物很有可能會保持親密關系。
美國有意與蘇聯掰腕子,又怎么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于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直接發表聲明:認可中國共產黨,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而且不會插手中國內戰。
這種行為很明顯是在對中國示好,英媒還發揮傳統的攪屎棍功底,煽風點火說毛主席訪蘇之后就被軟禁在莫斯科,挑撥之意屬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這種局面下,斯大林不得不慌,捏著鼻子同意了毛主席解除條約的要求。旅順這個不凍港剛到手沒多少年,啪的一下就沒了。
對此,中方很滿意,蘇聯卻極其不滿。于是,斯大林的目光就投向了與我國接壤的朝鮮半島,美蘇兩國在這里以38線為界暗中較勁。
北面的金日成想要統一半島,可惜屢屢被拒,而在中方與蘇聯掰扯完條約的時候,蘇聯便去電給朝鮮:如果金日成想以武力統一半島,蘇聯方面必定會鼎力支持。
而且,蘇聯斯大林方面還告訴北朝鮮:如果朝鮮半島戰況膠灼,蘇聯為了世界安定與和平是不會出兵的,想求助就去靠中國,要打先去問中國的意見。
而1950年5月朝鮮方面通告統一戰爭的時候,中國方面接到消息都愣了,再一看斯大林已經開始甩鍋,發電文稱:朝鮮戰爭是中朝的問題,中國不同意咱們就重新討論一輪吧!
這篇電文一出來,中國方面就明白蘇聯是蓄謀已久,自己是不接受不行了。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朝鮮方面動作能快一點,速戰速決把內戰打完,不要讓美國有機會過來。
結果朝鮮并不領情,抱著蘇聯的金大腿,壓根沒仔細準備,也看不太起自己的窮親戚。甚至在開戰三天之后,中方才接到朝鮮戰場已經燃起炮火的消息。
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后來準備不足,甚至長津湖戰役中,大冬天的,士兵們只有單鞋可以穿,凍傷凍死的志愿軍三萬多人——戰斗中死亡的志愿軍人數是兩萬人啊!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在戰場上步步受制的情況歸根到底還是后勤和火力的問題。在大軍開撥之前,我國與蘇聯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但到了落實的時候卻又出現了問題。
中蘇約定、決定援中
在最開始,朝鮮半島的戰事還能說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進行,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像坨面條一樣被壓著打,局勢一邊倒,北朝鮮手里全是蘇械,甚至能直接把戰場推到釜山去。
但美國仁川登陸之后,一切就都往壞菜的方向飛馳而去了。風水輪流轉,現在局面還是一邊倒,北朝鮮的人民軍直接被趕回38線以內,還被人像追鳥一樣追著攆。
而朝鮮沒了,我國好不容易收回的東北大后方又暴露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岌岌可危。而蘇聯也不能指望——東北就是從他手中收回的。
怎么辦呢?沒有其他辦法!我們只能打,難道要蘇聯在東北旅順駐兵來確保不會被美國侵犯嗎?還是看著戰火燒進中國境內,讓中國再次變成戰場?
于是我們出兵了,這是讓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包括美蘇在內都震驚的一個舉措,就連被援助的朝鮮人民軍看到志愿軍之后都很悲觀——他們手中還有蘇械,志愿軍手中有什么呢?
在中國決定出兵后,周總理與蘇聯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提出三點要求:第一,蘇聯要賣武器裝備;第二,我們沒有錢,希望貸款買;第三,蘇聯空軍不配合,我們就不出兵。
最后達成的約定也有三個:第一,蘇聯同意賣給中國武器裝備;第二,鑒于中國的情況,可以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支付;第三,中國作戰時會出動空軍掩護,但不會深入敵后。
從當時的中蘇關系來看,周總理這一次已經是不辱使命了。然而,在落實的時候,蘇方提供的武器卻都是些蘇聯人自己都不用的破槍!
雖說替換了之前混雜的槍械,火力也的確得到了增強,但這些是要花錢買的!而且還不便宜!但好處也有,統一換成蘇械后,彈藥就統一了,不至于像之前一樣為難后勤。
畢竟槍械不統一,炮彈也就不統一,供給就費力。而且這些武器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也為我國軍隊向現代化過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重點在第三點,蘇聯明確食言了。在志愿軍入朝前夕,左等右等也等不來蘇聯掩護的志愿軍們收到消息:蘇聯空軍不會進入朝鮮,只在鴨綠江區域進行掩護。
要知道,抗美援朝的主戰場可是朝鮮半島啊,不進入朝鮮的空軍和沒有參戰有什么區別?這種情況持續到志愿軍兩次戰役把聯合國軍打到38線以南后。
這兩場戰役震驚的不只是和我們交手的美國,蘇聯一看這種局面也是震驚得無以復加:誰能想到走之前還朝自己要軍備的小弟,能拿著一堆垃圾硬剛17個國家的軍隊呢?
這里面甚至還包括美軍!這一下,看出來靠中國拿下朝鮮半島未必無望,還能順道坑一把美國的蘇聯來了勁,正式加大了援助的力度,還秘密調遣了7萬蘇聯空軍幫忙爭取制空權。
“米格走廊”
毫不夸張的說,在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一直都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條件下打仗的。就算是后來蘇聯加入戰場,也沒能改變這個問題。
而制空權有多重要呢?沒有制空權,就是別人的飛機飛在你頭上扔炮彈,一炸一個準;你自己手里的槍往天上打,一打一個空。
也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后,苦日子熬夠了的我國軍隊才會特別喜歡研制一些大口徑、大火力的武器。
有人戲稱這是“火力不足恐懼癥”,其實就是抗美援朝時期死了太多的戰士,吃了大虧。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段很提氣的歷史,那就是“米格走廊”。
“米格走廊”其實是美國空軍那邊的叫法,指的是在鴨綠江到清川江一帶,這片由志愿軍空軍掌控制空權的區域。
而隨著空戰的規模和力度越來越大,美國還投入了新戰機F-86,但在“米格走廊”中就是會被米格-15壓制,占不到任何便宜。
于是,“米格走廊”便成了官方的稱呼,甚至還被標注在聯合國軍的作戰地圖上。金浦空軍基地進入機場的門上還掛了一個牌子,寫著“米格走廊距此200英里”。
用著以戰代練的方法,在這段時期里,我國磨練出了新中國第一批空軍,書寫了空戰史上的一頁傳奇。
結語
蘇聯在抗美援朝中給予我國的援助不容抵賴,也的確是這些援助,讓志愿軍的傷亡不至于達到一個更加恐怖的數字。
而蘇聯空軍的秘密入朝在當時其實是心照不宣又不能明說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世界都沉浸在難得一見的和平中,而美蘇的兩極格局已經隱隱出現苗頭。
此時,朝鮮已經有美軍仁川登陸在前,如果蘇聯再大搖大擺入朝,形勢會發展成什么樣,誰都不知道,誰都沒底氣。
然而,鼓動北朝鮮武力統一這件事情上,在志愿軍沒表現出如此剽悍的戰斗力時,蘇聯方面是穩賺不虧的——因為朝鮮半島也是一個出海口。
只要蘇聯不出兵,朝鮮半島如果統一了,為了防備美國,新生的朝鮮人民政權必定會求援蘇聯,出海口就到手了;
如果美國參戰了,朝鮮被打擊,中國絕對不會穩坐釣魚臺,為了自身的安全,還是會求助蘇聯,那么之前被要回去的旅順出海口就又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還能趁此機會把中國和朝鮮徹底拉到蘇聯陣營,回應之前英美的挑撥,讓中國與西方徹底鬧掰……
而對中國而言,抗美援朝戰爭絕對是利遠大于弊。從短期看,展現了自己的拳頭,保護了自家東北地區的安全和主權。
從長期看,讓自身得到蘇聯的看重,迎來了一段美好的“中蘇蜜月”,國家的工業項目發展全都是仰仗蘇聯的援助、人員和研究資料。
對于蘇聯,我們只能說:敬重有之,可是更害怕;感謝有之,可是更復雜。而這樣令人愛恨交織的蘇聯,還是在抗美援朝40年后解體了,那段時期蘇軍入朝的歷史也就這樣被公之于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