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多名主任醫師發聲稱
病人查DeepSeek后質疑治療方案?專家:AI沒有處方權,醫生應是最終診斷人!
近期,DeepSeek這一國產大模型正在深刻影響中國醫療領域的工作流程。
與此同時,患者向DeepSeek“問診”,拿著AI開具的診斷報告和處方去醫院開藥,也正成為醫患關系的新挑戰。
DeepSeek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否靠譜?未來它真的可以取代醫生嗎?
DeepSeek讓醫生遭遇職業危機?
多位主任醫師發聲:
診斷結果驚人,給醫生敲響了警鐘
“天都塌了!病人通過 DeepSeek 查詢后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近日,一位醫學博主的帖子,引發網友熱議。
評論區中,不少網友都表示遭遇過類似情況。有網友稱:“昨天出門診,給患者解釋完了。他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患者夸我專業負責。”該網友調侃稱,“感覺離下崗不遠了。”
此外,據新華每日電訊消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胸外科副主任范醫生在接診一名48歲患者時,向 DeepSeek 發起咨詢。幾十秒后,DeepSeek 就給出了詳細判斷,還結合最新指南給出建議,甚至指出提問中 “磨玻璃的結節” 描述模糊,需明確是 “純磨” 還是 “混磨” 。在測試中,DeepSeek 的回答可圈可點,如引用權威指南、對提問者不夠明確的信息進行追問等,總體來說與臨床判斷非常接近。
“這個診斷意見和治療方案跟臨床上非常接近,分析也比較全面。”范醫生在驚嘆AI強大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新技術提高診療效率,更好地服務患者。
2月21日,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沈醫生在其個人社交賬號發文提醒同行:患者靠 AI “自診”,給醫生們敲響了警鐘!
沈醫生分享了自己近期的一次看診經歷:
很多醫生在感嘆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同時,都在擔憂未來的職業發展,他們到底該怎么辦?
一位心內科醫生曾向記者坦言:“DeepSeek大約90%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樣確實能夠減輕一部分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成本。有時DeepSeek的信息更新甚至比醫生的知識更新更快,如果醫生不與時俱進,確實面臨被AI淘汰的風險。”
上文中提到的沈醫生也提醒醫生同行們:作為臨床醫生,我們要有緊迫感,積極擁抱 AI,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加強對疾病的綜合判斷能力,更好地利用這一工具為患者服務。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被淘汰,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AI診療會取代醫生嗎?
專家:AI沒有處方權,醫生應是最終診斷人
據封面新聞報道,截至2月25日,已有上海、廣東、北京、浙江、四川等22個省級行政區內的近100家醫院,先后宣布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應用場景從科研延伸至輔助診斷和醫療服務的全流程優化,部分場景診斷的準確率,超越人類醫生的平均水平。
西安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生向紅星新聞表示,使用人工智能輔助醫生工作并不是最近一兩年才開始的事情,“今年之前,我們醫院就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能軟件來幫助醫生看片子了,這些工具可以幫助醫生發現容易被誤診的病灶,并進行標記和提示,從而降低誤診率。”
不過該醫生強調,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輔助手段和重要幫手,在全過程中最終來做決斷的還是醫生。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療信息化專委會副會長陳金雄也曾公開發文直言:“AI 不會取代醫生,但會用 AI 的醫生將會取代不會用 AI 的醫生。”
作為參與了南方醫院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和應用開發的醫學生,南方醫科大學在讀博士羅東丞向記者表示,他相信,醫生這個職業并不會被AI所消解,“資深醫生,在手術、疑難雜癥的診斷中仍不可或缺。”用好AI工具,或許更能把醫生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專心提升醫術。
醫改專家魏子檸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人工智能是沒有處方權的,因此無論是法律法規,還是根據國家、地方的相關規定,人工智能工具肯定是不能夠給患者開具處方的。而且真的按照人工智能開出的藥方去吃藥,出現問題的話人工智能也無法對患者負責,“因此這個口子是絕對不可能開的”。
魏子檸同時表示,人工智能如果合理運用,是可以成為醫生工作的有力助手的。“比如幫助醫生分析片子,或者分析一些檢驗報告、檢查,給醫生提供診療意見,以及病歷梳理等。”他說,“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主導和做決定的肯定是醫生,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100年以后什么樣子不好說,但是至少最近這幾十年人工智能只能是醫生的輔助,而不能代替醫生的工作。”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是個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現“誤診”等情況,DeepSeek一方是無需擔責的,“DeepSeek已明確告知給出的處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直接的診療方案。并且DeepSeek只是一個人工智能軟件,只能作為一種醫療建議,處方在沒有經過專業醫生的認可下不能作為專業的診斷方法。”
“AI在部分細分專業領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人體是復雜的系統工程,AI面對系統性疾病的時候仍舊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診斷水平飄忽不定。”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索文昊表示,盡管如此,但對于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他持樂觀態度。“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AI技術有望在更多醫療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醫學是科學,更是人學。AI的算法無法窮盡所有變量,面對患者,醫生不僅是在診斷疾病,更是在傾聽、理解和安慰,而這些,才是醫療真正的溫度。”
在醫療這場人類與疾病的博弈中,AI能提供的或許是一柄更鋒利的手術刀,但握刀的,仍然是醫生的手。
轉載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