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臥著一條火龍”,這是什么項目?眼下已入伏,今年,在“三伏曬背”之外,“火龍灸”在年輕群體中十分流行,被不少人稱為“艾灸天花板”。還有人感嘆:“這么有儀式感的傳統技藝,后悔沒早點知道!”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目前還在開展正宗火龍灸的公立醫院并不多。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便是其中之一,且還是上海火龍灸治療服務規范的起草單位。
在醫院,預約常被快速“秒空”的中醫特色項目火龍灸,其實面臨著無法大規模開展的困境。甚至,有些醫院此前曾開展這個項目、后因一些原因“停擺”。
如何讓火龍灸更好“活”下去、持續火下去?記者到實地探訪。
上午不接診,“慢療法”堅持近20年
人俯臥在床,露出背部,醫生順著脊柱涂抹灸膏,再鋪上一層新鮮姜泥,將剪成小段艾條放在特定凹槽中,塑成“龍脊”;點燃艾條,只見橙紅火苗瞬間騰起,一條燃燒的“火龍”沿著脊柱游走,艾草與姜香順著煙霧彌漫開……在曙光醫院骨傷科,當記者第一眼撞見火龍灸,就“秒懂”這個療法的名稱。
“夏季陽氣最盛,此時通過天陽——暑熱、地陽——艾草,以及人陽——督脈,三股陽氣合力,加上生姜富含的姜辣素刺激,溫經通絡,把深藏筋骨的老寒氣‘連根拔起’。”曙光醫院骨傷科主任趙詠芳介紹,這一特色療法已在該院石氏傷科傳承體系中延續了近20年。
記者探訪的這一天,下午2點,朱先生從治療室里鉆了出來,他臉上蒙著一層薄汗,接過醫生遞來的養生茶,坐在椅子上歇息。25歲的朱先生是中學老師,年紀輕輕已是班主任,但有容易腰疼的毛病,同事建議他來到曙光醫院看骨傷科。朱先生預約了一次火龍灸試試水,“現在打算把剩下5次約起來,感覺很舒服,費用也不高,一次300多元,醫保能覆蓋。”
曙光醫院火龍灸治療每天上午不接診,下午1點開診,一次火龍灸在40分鐘至45分鐘,是名副其實的“慢療法”。
63歲的陸阿姨今年是第一次體驗火龍灸,“整個脊柱都是溫熱的,鼻子里聞到的是艾草和姜香味,我舒服得要睡著了。”
趙詠芳說,督灸療法也不是人人適用,孕婦、哺乳期婦女,有皮膚破損或感染、過敏體質者等不適合,“治療前我們會有一個評估,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傳統療法吸引越來越多新面孔。”
“最火辣”治療室:一下午耗費100公斤生姜
火龍灸的開診時間雖在下午,但工作人員一早就忙開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早晨的火龍灸治療室,8張治療床上“躺”的不是治療對象,而是一排排金黃的姜蓉。
這些姜并非市場上的普通生姜,而是中藥飲片廠特供的小黃姜。“在飲片廠統一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操作流程下,這些生姜帶皮粉碎,最大限度保留姜皮與姜肉協同的藥效。”趙詠芳告訴記者,三伏天氣溫高,這些姜蓉通過冷鏈運輸來到醫院,以確保原料新鮮,并抑制微生物滋生。而冰冷的姜蓉不能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在每個治療日的上午,醫務人員會將姜蓉取出,在治療床上均勻攤開,經烤燈照射給姜蓉做“回溫SPA”,直到摸起來柔軟又溫暖。
也因為這樣的“慢工出細活”,這里的火龍灸采取嚴格的分時段預約制,別看診療室沒有大排長龍的景象,因為就診者多為“老客”,都是踩著點來。
“下午一點到兩點的黃金時間段,常常提前兩周就被約光了。”趙詠芳說,把準備工作、正式施灸和觀察全部計算在內,單人單次治療耗時約1小時,因此,一下午火龍灸診室最多迎來4批患者,32個人。
小小的火龍灸診療室,也是醫院里“最火辣”的區域:僅一個院區,一下午的治療就需要耗費30至40公斤的生姜,曙光醫院東西兩院合計日消耗量接近100公斤。
更鮮為人知的是,被年輕人譽為“皮膚上的篝火派對”的火龍灸,開展成本著實不低。一間治療室,八張治療床,看似容量不大,卻需要多名醫護協同工作,整個團隊要按流程和相關規定,精準執行鋪姜、放置模具、鋪設艾絨、點火、排煙、監控燃燒過程、處理艾灰、更換耗材等一系列操作。
“如果感覺燙,隨時告訴我。”診室內,時不時響起醫生囑咐。冬病夏治項目往往需要在無空調的室溫環境下進行,醫生要觀察患者情況得守在治療室。
“火龍灸很火啊,有沒有想過擴大診療區域?”采訪末了,面對記者提問,趙詠芳感慨,目前科室已是床位、時間、人力設置的“緊平衡”了,暫不考慮擴容。
【快評】
記者到曙光醫院探索火龍灸診室那天,感受到了一組鮮明的反差:就在距離火龍灸治療室不到200米的地方,醫院的另一個冬病夏治項目——肺病科敷貼治療點,患者的“流速”要快很多。醫院運用三伏貼、三伏針、三伏補等手段,一次治療大約15分鐘。 相比之下,完成一次標準的火龍灸需要近一小時,費時又費力。
當然,比起冬病夏治不同療法用時的快慢,中醫科室與西醫科室診療的快慢對比要大得多。當西醫科室每日動輒接診數百患者時,火龍灸門診卻受限于人力與時間,只能服務寥寥數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患者群體中頗受歡迎的火龍灸,開展的醫院少之又少。即便是繼續開展這個項目的醫院,有些也出于控制成本的考量,推出了火龍灸的簡易版。生姜少放一些,艾灸燒得少一點,不僅可以節省成本,理論上也減少治療時長,降低安全風險。
確實,在高強度運轉的現代醫院里,要讓儀式感滿滿的傳統技藝更好地存在下去,無異于一種“奢侈”。但時下,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又對傳統療法充滿熱情、信任有加。在社交平臺上,關于火龍灸的體驗分享動輒獲贊過千。社會上的養生機構洞察到潛在商機,也開始快速布點、推出火龍灸,但收費動輒上千元……
當效率至上的現代醫療與耗時的手工技藝狹路相逢,有人感嘆,被Z世代追著跑的火龍灸,有點追不上現代醫院的節奏。而火龍灸的境遇,可能是傳統療法在現代語境下存續的一個縮影:再好的療法、技藝,如果覆蓋不了成本,在傳承和發展上就會遇到危機。
所以,火龍灸表面看上去很“火”,而如何這把“火”持續旺起來,而不是勉為其難地維系,背后的扶持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比如,有醫生就提議,能否適當漲一點價格;也有醫生建議,可否設立更靈活的考核機制,給這些無法跑量的傳統技藝多一份保障。
受歡迎的火龍灸,期待一個更好、更體面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