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點題,驅動作風,惠民答卷,呼應民心。貴州省松桃自治縣將干部下沉一線貫穿始終,上門入戶訪民情聽民意,通過“民情懇談會”“板凳會”“長廊夜話”等方式,架起民意連心橋,解決百姓心頭事。
黨員與志愿者為泡木村搬遷點義務植樹。
仲夏的傍晚,松桃沙壩河鄉泡木村的村民們圍坐在屋前的空壩上,正熱鬧地討論著村里環境的變化。
“開始搬過來的時候,對附近不熟悉,年紀大了,取錢、看病很多流程都不會。民情會上提出來以后,鄉里馬上組織黨員、志愿者,陪著我們熟悉環境。銀行辦業務,衛生院看病都全程陪同,為我們生活上解決了很多問題。”78歲的泡木村村民楊貴發感慨道。
泡木村原屬深度貧困村,同時也是地質災害隱患點,下轄8個村民組,有204戶733人,2018年3月泡木村作為整村搬遷試點安置到沙壩集鎮。為切實做好移民搬遷“后半篇文章”,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泡木村積極探索,通過舉辦“定期民情懇談會”,走到群眾身邊,架起民意“連心橋”,將從前的“坐等上門”聽情況,變為“帶題下沉”辦實事。
“定期民情懇談會”每月固定召開,由村“兩委”干部、綜治中心工作人員、退休老干部和搬遷點群眾代表齊聚一堂。會上,群眾可以暢所欲言,提出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沙壩河鄉泡木村黨支部書記吳文峰與記者交流。
“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能當場解決的當場給予答復,不能當場解決的,由綜治中心詳細記錄,建立臺賬,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并及時向群眾反饋辦理進度。”沙壩河鄉泡木村黨支部書記吳文峰介紹。
“定期民情懇談會”實行以來,有群眾在懇談會上提出希望增加休閑健身設施,當地綜治中心迅速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在兩個月內完成了健身廣場的建設,安裝了籃球、乒乓球健身器材,滿足了群眾的健身需求;有群眾提出可以在搬遷點附近增加綠化植被,村“兩委”積極行動,組織黨員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種植了茶梅、廣玉蘭、紫藤等多個品種樹木,讓村子更美更宜居;群眾建議修建村級人民食堂,為紅白喜事舉辦提供場所的同時,也為獨居老人日常飲食提供方便。村“兩委”迅速制定修建計劃,并尋求上級資金幫扶,現人民食堂主體已完工……
民情懇談會上被收集的建議,被轉化為一樁樁可列數的民生實事。截至目前,沙壩河鄉“定期民情懇談會”已幫助群眾解決生活訴求20余條,通過這樣的民情互通平臺,搬遷群眾逐漸打開心扉,從“外來人”轉變為積極參與村莊治理的“主人翁”。
泡木村村民楊貴發。
到群眾身邊聽建議,這樣的場景在松桃已成為常態。在松桃甘龍鎮,小小“板凳會”蘊含著大大“民生情”。針對白天群眾外出干活,走訪群眾不在家的情況,甘龍鎮利用晚上入戶召開板凳會,鎮村干部把理論政策、工作任務給群眾講清,沉下心、俯下身傾聽群眾的意見。甘龍鎮當前正積極發展辣椒產業,面對群眾關心的辣椒價格、收購等問題,甘龍鎮邀請辣椒專班人員,到板凳會現場作答,進一步推動了發展產業的信心和底氣。2024年以來,甘龍鎮各村通過一張張小板凳討論解決產業發展、環境衛生整治等各類民生問題62項。一張板凳、一杯熱茶、一場群眾會,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以有問必答的擔當抓建議落實,以成果惠民的實效推動轉化運用,松桃通過民情懇談話實事,切實解決百姓心頭事,讓群眾感受到新風氣、新變化。據了解,今年以來,已收集群眾建議312條,解決各類民生問題264項。(文/圖 蔣瑋、楊裕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