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到中方的閱兵邀請,到決定不參加,韓國總統李在明整整考慮了13天,可見這將近兩周的時間他是多么的煎熬。畢竟,同意參加,一定會得罪美國,雖然明面上韓國這些年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與日俱增,但還是不敢輕易放掉美國這條大腿。
然而,為了美國得罪中國,李在明想下這個決定也不容易,為此,還單獨給出兩個“合理”理由,為的就是讓中方無話可說。那么,這兩個理由是什么?中方又會如何回應?
兩個站不住腳的理由
這條李在明拒絕出席中國閱兵的消息,并不是韓國官方曝出來的,而是由韓國媒體《每日經濟》曝出,也就是說,最終首爾還是通過非正式渠道,遞上了婉拒的信箋。理由有二,條條聽起來都無懈可擊,卻又條條都透著心虛。
第一個理由,是“忙”。李在明上任時間不長,日程安排太滿,從7月到9月,要見美國總統,要和日本首相談,還要去聯合國開大會,實在抽不出三天時間飛一趟北京。
這話說給誰聽呢?想當年文在寅為了修復“薩德”危機造成的裂痕,在關系最敏感的時刻都能擠出時間訪華救火。如今李在明支持率高企,反而連72小時都騰不出來?這“爆滿”的日程表,更像是一張寫滿為難的便簽。
第二個理由,叫“對等”。韓方覺得,既然文在寅2017年去過中國了,按照外交禮尚往來,這次也該輪到中國領導人回訪韓國。
這邏輯就更奇妙了,文在寅當年來北京,是去為樸槿惠政府部署“薩德”系統捅出的簍子道歉、善后,韓國旅游業、零售業哀鴻遍野,那是一次“滅火外交”。
而現在呢?李在明政府不僅追加部署“薩德”,還在臺灣問題上屢屢踩踏中方紅線,親手將兩國關系推入冰點。自己是問題的制造者,卻反過來要求對方先登門示好,這不叫外交對等,更像是一種“我惹了你,你得先來哄我”的碰瓷。
終究還是要看美國的臉色
雖然是找了這么兩個理由拒絕了中國的邀請,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有些事情不是李在明自己能做決定的,而背后那支無形的手到底是誰,答案并不難猜。真正的癥結,不在日程,也不在禮節,而在于韓國對美國盟友身份的絕對依賴。
李在明政府不敢動,尤其是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可能卷土重來的背景下,華盛頓對華政策本身就呈現出一種詭異的分裂:經濟上,悄悄給芯片、乙烷出口松綁。軍事上,卻又步步緊逼,要求日、澳等盟友必須在“臺海有事”時明確站隊。
這種時而揮舞大棒、時而遞上胡蘿卜的搖擺,讓韓國如履薄冰。一次高調的北京之行,誰能保證不會踩到華盛頓的那根神經?萬一因此惹惱了美國,后果誰來承擔?
首爾的算盤打得極其現實:戰略自主的口號可以喊得震天響,但身體必須誠實。所以我們看到,總統府的日程表上,訪問美國的計劃排得滿滿當當,而飛往北京的航班,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窗口。
當下,美韓之間幾場關鍵談判正在進行,每一項都足以決定韓國未來的國運。半導體產業的出口管制要不要松口?韓國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的關稅豁免能不能延續?以及韓國夢寐以求了幾十年、至今仍由美軍掌握的“戰時作戰指揮權”,還能不能談下去?
這些問題,都懸在白宮的一念之間。如果李在明此刻高調訪華出席閱兵,一旦激怒華盛頓,特朗普式的雷霆手段隨時可能降臨。凍結軍權移交進程是小事,揮舞關稅大棒才是大頭。
別忘了,當年美國對韓國鋼鐵產業憑空加征25%的關稅,就曾讓韓國憑空損失數十億美元。錢袋子和槍桿子都被人攥在手里,還談何獨立自主?
更何況,美國早已將韓國列入獲取尖端技術的“敏感國家名單”。這意味著,只要韓國對中國表現出絲毫“親近”,美國就可以隨時收緊技術封鎖的閥門,或是給在美設廠的韓國企業穿小鞋。這對極度依賴高科技產業和出口貿易的韓國經濟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
韓國內部依然高壓
除了外部的巨大壓力,李在明也面臨著國內政治的掣肘,他高達64.6%的民意支持率,看似穩固,實則脆弱。這層“親民秀”的泡沫之下,是韓國國內根深蒂固的保守派勢力,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反華議題”向政府施壓。
近期的首爾街頭,反華游行時有發生,可以想見,一旦李在明真的出現在中國的閱兵觀禮臺上,韓國媒體和政敵會如何瘋狂渲染。從“背離美韓同盟”到“屈從中國”,甚至“賣國”的帽子都會被毫不留情地扣上來。
對于前有政敵虎視眈眈、后有歷史案件懸而未決的李在明來說,這種政治風險,他賭不起。所以,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13天里,他終究還是愛煎熬總做出了令人失望的決定,只是,拒絕一次閱兵邀請,代價正在悄無聲息地累積。
今年11月,APEC峰會將在韓國慶州舉行,這被外界視為中韓實現關系破冰的最后機會。但如果在此之前,李在明仍無任何訪華的實質性動作,那么即便兩國高層在韓國本土見了面,缺乏互信基礎的會晤,恐怕也只會淪為一場面面相覷的“尬聊”。
歷史總是充滿辛辣的對比,2015年,時任總統樸槿惠頂著美國的巨大壓力,毅然出席了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她帶回去的,是價值180億美元的經貿大單,是中韓自貿協定的加速落地,更是兩國文化產業合作的黃金時代。
如今,面對相似的抉擇,李在明的退縮,可能讓韓國錯過的,又豈止是百億級的合作項目?更是半島問題的協調機會,以及在全球科技產業鏈重組中的寶貴席位。
結語
韓國國立外交院前院長金俊亨曾警告:“單純依靠美國保護,就像單腿站立一樣危險。”當韓國選擇將自己的外交自主權典當給華盛頓,它在東北亞這盤大棋里,就注定只能扮演一枚任人擺布的棋子。
畢竟,當一國總統的行程需要另一國批準時,“主權”二字,聽起來就只剩下了苦澀的幽默。
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網2025-07-03《韓國總統李在明涉華表態: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
觀察者網2025-07-06《常洛聞:來中國出席九三閱兵,是李在明的最優且唯一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