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0日,吉林省森林消防總隊組織開展第七屆“火焰藍”特種災害救援實戰拉動比武,來自吉林省8支比武隊伍的300余名消防救援人員匯聚一堂,針對當前夏季汛期和自然災害多發形勢,在極限環境中錘煉“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救援能力。
據了解,吉林省森林消防總隊明確指出此次比武直指實戰核心,籌備組精心選擇地震廢墟、懸崖峭壁、湍急水域三大高危救援領域設置高強度對抗科目,全方位檢驗指揮決策、技術應用、臨機應變和團隊協作的硬實力。
在斷壁殘垣中探尋生命之光。預制板層層疊壓,鋼筋外露,狹窄空間內危機四伏。警報就是沖鋒號角!一支救援分隊迅速抵達“震中”核心區。
指揮員反應迅速,立即掃描廢墟整體結構,利用雷達生命探測儀和蛇眼探測儀鎖定“被困者”位置及廢墟內部狀態。結合建筑結構力學分析,果斷制定“先支撐穩固、再精準破拆、后安全轉運”的救援路徑。
破拆攻堅組身著厚重防護裝備,攜帶無齒鋸、液壓擴張器、頂撐設備,在僅容一人勉強通過的縫隙中艱難挺進。液壓擴張器硬生生將扭曲的鋼筋門框撐開一條生命通道;無齒鋸切割水泥板火星四濺,消防救援人員臉龐被粉塵與汗水覆蓋,目光卻如磐石般專注。每一次精準操作都關乎“幸存者”安危。
面對隨時可能二次坍塌的危險區域,支撐組利用方木、液壓頂撐桿等器材,爭分奪秒構建穩固的支撐體系。沉重的預制板在液壓千斤頂的作用下被一寸寸抬起,為營救創造寶貴空間。
在狹窄通道內,消防救援人員以肩扛手抬、接力傳遞的方式,將“傷員”毫發無損地轉運至安全地帶。廢墟之上,秒針的每一次跳動都牽動著人心,比武隊員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生命信條。
以繩索為梯架設生命天路。近乎垂直的斷崖如刀劈斧削,下方是深不可測的溝壑,模擬“失聯傷員”被困于崖壁中間平臺。這對救援隊員的體能、技術和心理都是極限考驗。
消防救援人員背負沉重的繩索、擔架、醫療包等裝備,迅速抵達崖頂。指揮員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偵察,精確定位“傷員”位置及周邊環境。
錨點構建是生命線的基礎。消防救援人員憑借豐富經驗,迅速在崖頂選擇穩固可靠的天然或人工錨點,運用專業繩結技術架設主繩、保護繩、提拉繩等復雜繩索系統。經驗豐富的先鋒隊員攜帶救援裝備,利用下降器沿主繩快速精準地索降至“傷員”平臺。在搖擺不定的懸空狀態下,他沉穩地為“傷員”進行傷情評估、骨折固定和全身吊帶穿戴,動作干凈利落,彰顯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技術功底。
懸崖之上,繩索緊繃如弦,每一次拉扯都凝聚著團隊的絕對信任與精密配合。這不僅是對技術的考核,更是對團隊協同、意志品質的淬煉。
搏擊風浪守護生命之舟。渾濁湍急的模擬河道,暗藏漩渦、漂浮物沖撞等重重險情,對舟艇操控和水中救援能力提出嚴峻挑戰。
橡皮艇在湍急水流中逆流而上。操艇手憑借對水流的敏銳感知和強大的臂力,進行高速繞標、定點停靠、急流控船等高難度操作,運用“O”、“S”形劃法精準規避障礙物和漩渦,以最快速度抵達“被困孤島”。
面對“落水者”被沖向危險區域,消防救援人員化身“活餌”,身系安全繩,在隊友的保護下毅然躍入激流,快速接近目標,克服水流沖擊,牢牢抓住“落水者”,岸上保護組迅速協力回收,將被救者拖拽上岸。
翻舟自救比武科目中,比武隊員臨危不亂,迅速執行翻舟自救程序,協力將舟艇翻轉復位、重新登艇并駛離危險區。水域戰場,風高浪急,吉林“火焰藍”用無畏的身軀和專業的技能,筑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水上長城。
他們身上,閃耀著新時代“火焰藍”最耀眼的光芒,這是技能的巔峰對決,更是意志的淬火熔煉;這是個人能力的展示,更是團隊靈魂的凝聚。經過數日扣人心弦的激烈鏖戰,各個獎項均花落有家。
莊嚴的閉幕式上,獲獎單位代表步履鏗鏘登臺領獎,金燦燦的獎杯與沉甸甸的榮譽證書,映照著他們黝黑臉龐上的堅毅與榮光。(吉林森林消防供圖)
來源:中國吉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