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提到樓市低迷,總有讀者留言表示,當前大家都手頭緊,自然沒錢去買房。
但最近公布的幾組數據,卻讓這樣的觀點有些站不住腳了。
01
《DT商業觀察》聯合第一財經發布了《2025年輕人存錢小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有超四成受訪者的存款超過30萬元,近三成存款超過50萬元。
△圖片來源:《DT商業觀察》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的調研報告樣本不夠有代表性,那不妨再看看央行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的金融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境內住戶存款增加了10.77萬億元至162.02萬億元,增幅為7.42%,存款余額創下歷史新高。
近期廣州統計局還公布了2024年全市的平均工資,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59312元,同比增長3.1%,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2907元,同比增長1.2%。
與此同時,樓市的表現又如何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45851萬㎡,同比下降3.5%,新建商品房銷售額44241億元,同比下降5.5%。
在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下降0.3%,下降城市數量增至56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0.6%,下降城市數量增至69個,均為去年10月以來最差表現。
不難發現,房地產市場依然寒意逼人。
問題來了,明明人們的收入和存款都在漲,為何樓市還是不景氣?
02
理由其實并不復雜,看似喜人的“漲薪”和“存款新高”,并不能簡單等同于購買力的提升和入市意愿的增強。
甚至可以說,這些收入和存款的數據,正是當前樓市低迷的誘因和直接表現。
就比如說廣州的平均薪資,同比是漲了沒錯,但對比往年數據來看,會發現漲幅其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2015-2024年廣東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及增速
△2015-2024年廣東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及增速
再考慮到,收入的漲幅未必跟得上生活成本的上漲,因此很多人會覺得手頭緊了也便不出奇。
同時,廣州的非私營單位(年均近16萬)與私營單位(年均約8.3萬)的收入鴻溝顯著。
這種收入的分化,也直接展示了購買力分布的不均,對于廣大中低收入群體而言,數百萬的房產門檻依然高企。
又比如說居民存款創新高,背后其實也是一種避險情緒的蔓延。
與住戶存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上半年住戶貸款僅微增1.17萬億元,增幅僅1.4%,這一存一貸之間,“凈存款”已是超78萬億的天量數字。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你站在購房者的角度,看到房價還在跌,是會選擇守住錢包繼續觀望還是主動出手買房?
答案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數,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可不就創新高了嗎?
03
當了解了樓市目前的困境,也便不難理解為何高層持續表態,要穩預期,提信心。
正是在此背景下,時隔十年再度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會議的核心判斷極其明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進入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
這一歷史性轉折,意味著房地產行業在國家經濟版圖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它不再是被依賴的短期刺激“強引擎”,而是維護大局穩定的“壓艙石”。
其中,城市更新成為落實這一轉型的重要抓手,但其內涵已與上一輪棚改貨幣化有本質區別。
本輪更新摒棄了“貨幣補償、大拆大建”的強刺激老路,核心在于“優化居住體驗和提升運營服務”,聚焦于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旨在系統性改善人居環境、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會議傳遞出的清晰信號,也讓我們得以預判未來樓市的幾個關鍵走向——
一是,分化依然會是樓市的主旋律。
隨著城鎮化速度放緩、資源向核心城市群聚集,以及會議對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的要求,市場分化將前所未有地加劇。
即使未來市場企穩、部分區域房價回升,也必然是嚴重分化的格局,核心城市優質地段、高品質住宅可能保持韌性甚至溫和上漲,而大量普通住宅、遠郊房產則面臨較大壓力。
二是,保障體系將加速分流需求。
會議雖未大篇幅提保障房,但“兜牢民生底線”的要求及近期多地推進非住宅改建保障房等政策實踐顯示,多元化、加速完善的保障性住房體系正在成型。
這將有效滿足中低收入和新市民的居住需求,對低端商品房市場形成實質性分流,倒逼商品房市場更聚焦于改善和高端需求,走品質化路線。
三是,政策重心在于“穩”而非“炒”。
定位“穩定器”,意味著后續政策核心在于防風險、支持合理需求(尤其改善性)、穩定市場預期等,避免房價非理性下跌引發負反饋循環。
但需清醒認識到,重走大水漫灌、強刺激老路,與“內涵式發展”和“新模式”構建的要求背道而馳,可能性極小。
△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可以說,“全民炒房、普漲狂歡”的時代已經徹底一去不返。
這也再次給廣大購房者提了個醒,購房決策,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歸居住本質,買房別再一心想著漲,適合自己的好房子才是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