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足而羽謂之禽, 四足而毛謂之獸”,這是《爾雅》中對鳥的釋義,符合我們對鳥類的普遍認知。然而,在南美洲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中,卻棲息著一類長著四條腿的“鳥中另類”——麝雉(
Opisthocomus
hoazin)。
眾所周知,鳥類在演化過程中前肢特化成翼,因爾具備了飛行的能力。那么,麝雉的四條腿究竟是“頑固派”對原始性狀的堅守,還是“維新派”在面對新環境的勇敢變革呢?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麝雉。
Part.1
顛覆常規的麝雉長什么樣?
當麝雉的雛鳥從巢穴中探出頭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只鳥如同它們遙遠的祖先那般長著“四條腿”!破殼而出時,麝雉雛鳥的翅膀前端便長有兩枚鋒利的翼爪,這種獨特的“四足”結構,在現代鳥類中非常罕見,這也幫助其成為了“未成年鳥中的爬樹高手”。配合后肢的爪,它們可以靈活地在筑巢的樹枝間攀爬以躲避天敵。
麝雉雛鳥帶爪的翅膀(圖片來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
當遇到危險時,幼鳥會迅速跳入水中躲避,當危險解除后,再通過四肢配合重新爬回巢穴——這招“水陸兩棲”逃生術,讓麝雉的許多天敵束手無策。
雛鳥利用翅膀上的爪攀爬(圖片來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
Part.2
成年麝雉:因消化方式“臭名昭著”
隨著幼鳥長大,大部分麝雉的翼爪會逐漸退化消失,與此同時,它們獨特氣味的消化系統成為另一個 “臭名遠揚”的特征(參考文獻[1])。
成年麝雉以樹木和灌木的幼葉、嫩枝為食,但與大多數鳥類依靠砂囊研磨食物不同,它通過前腸微生物發酵將植物纖維素轉化為單糖(參考文獻[2])。在這個過程中,樹葉在微生物的發酵下會產生大量甲烷和揮發性脂肪酸,這些刺鼻的氣體通過打嗝排出,形成了它獨特的氣味標記(參考文獻[3])。
因此,麝雉雖然被圭亞那列為國鳥,但當地人也毫不留情地給它取了“臭安娜”的外號。成年麝雉的這一特征似乎正印證了一些反派的宣言:“如果不能流芳千古,那便選擇遺臭萬年”。
麝雉自身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沉重的嗉囊和特化的胸骨限制了飛行能力,使它們成為鳥類中的“笨拙飛者”。不過,這種看似不利的適應性變化,卻讓麝雉在生態位上獨樹一幟——當其他鳥類為尋找果實或昆蟲奔波時,麝雉卻能依靠豐富的樹葉資源穩定生存。當然,相比與這種獨特的生態位,麝雉獨特性狀的演化路徑才更讓人好奇!
Part.3
演化之謎:“頑固派”還是“維新派”?
在雉被發現之后,它的分類地位一直是鳥類學中的難題。2015年科學家以史無前例規模(198種鳥類)構建了鳥類的系統發育樹,此前與鶴屬(
Grus) 和鸻屬(
Charadrius)歸為一個演化分支的麝雉被獨立出來與其他的陸生鳥類組成一個演化支。麝雉作為這一演化支其余所有種類的姐妹群而具有獨特的演化地位:它是現存最古老的鳥類譜系之一,其分化可追溯到約 6400 萬年前,其祖先在演化中早早與其他鳥類分道揚鑣(參考文獻[ 4 ])。
這表明著它可能作為一個演化中的“頑固派”,堅守著祖宗之法不可變,而保留了其祖先四足的原始性狀。
麝雉在系統發育樹中的位置(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2024年基于更多鳥類(363種)的基因組再次構建了一個系統發育樹,這次麝雉又被重新歸為一個演化分支:Elementaves,這一分支中還包含了鵜鶘、企鵝等類群。但有約 33.7% 的基因樹不支持麝雉歸入 Elementaves 的拓撲結構,部分基因顯示其與其他類群更近緣。這種不一致性源于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 事件)后鳥類短時間內大量分化。
這就意味著之前被認為是“頑固派”的麝雉,倒向了“維新派”。在大滅絕之后的生態機遇驅動下為適應樹棲生態位重新演化出翼爪(參考文獻[2][5][6]),麝雉搖身一變,從那個高喊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頑固分子變成了靈活適應環境的變革者。
Part.4
演化而非進化!
麝雉仿佛一位著急到額外長出一雙手的指揮家,提醒著它的伙伴們——在生物的演化中并非不斷淘汰“原始”的性狀,而是被動接受環境的選擇。換句話說,“evolution”應該是“演化”而非“進化”,這也是學術領域翻譯的趨勢。因為歷史慣性而使用的“進化”一詞最終會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當我們再次使用“進化”一詞的時候,要警惕這個詞在中文語境中隱含的“必然進步”/“有明確方向”的意思。這里有一只長著四足的奇特鳥類用它自身化作的謎團提醒著我們:生物只是在適應環境,而非變得“更加高級”!
參考文獻:
[1] OLSON S L. A New Family of Prmitive Landbirds from the Lower Eocene Green River Formation of Wyoming[J]. Papers in Avain Paleontology. Honoring Pierce Brodkorb, 1992, 36: 127-136.
[2] HUGHES J M, BAKER A J.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Enigmatic Hoatzin (Opisthocomus hoazin) Resolved Using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 Sequences[J].
[3] 吳炯. 麝雉[J]. 自然雜志, 1990(8): 488-1.
[4] PRUM R O, BERV J S, DORNBURG A, 等.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of birds (Aves) using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J/OL]. Nature, 2015, 526(7574): 569-573. DOI:10.1038/nature15697.
[5] Genomes, fossils, and the concurrent rise of modern birds and flowering plants in the Late Cretaceous[EB/OL]. [2025-05-30]. https://www.pnas.org/doi/epub/10.1073/pnas.2319696121.
[6] STILLER J, FENG S, CHOWDHURY A A, 等. Complexity of avian evolution revealed by family-level genomes[J/OL]. Nature, 2024, 629(8013): 851-860. DOI:10.1038/s41586-024-07323-1.
[7] MüLLNER A, EDUARD LINSENMAIR K, WIKELSKI M. Exposure to ecotourism reduces survival and affects stress response in hoatzin chicks (Opisthocomus hoazin)[J/OL].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4, 118(4): 549-558. DOI:10.1016/j.biocon.2003.10.003.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應超(生態學碩士)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本文首發于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
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
推薦資源
關注使用“科學與中國”小程序,可觀看以院士科普視頻為代表的優秀科普視頻,第一時間獲取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科學節等科普活動報名信息。
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聯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國科普博覽是中國科學院科普云平臺,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端科學資源,致力于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