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900多人報名,400多個座位,剩下的觀眾只能站著。
這個場面,在學術講座中極其罕見。
臺上的主講人是77歲的約翰·米爾斯海默,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
他被譽為"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的教父,也是最早預測中美必然沖突的美國學者之一。
2001年,他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就斷言:21世紀早期,中國的崛起將"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支配亞洲",而"美國將竭力阻止中國獲得地區霸權"。
結果便是中美之間激烈而危險的安全競爭。
24年過去了,中美關系的發展軌跡在很多方面都印證了他的判斷。
這個美國老頭為什么這么"準"?
米爾斯海默這個人,說起來挺有意思。他出生于德裔愛爾蘭家庭,17歲參軍,西點軍校畢業后在空軍服役5年。
這段軍旅生涯讓他對國際沖突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理論簡單粗暴:國際政治就是叢林法則,國家之間處于"無政府狀態",為了生存必須追求權力最大化。用他的話說,這就是"大國政治的悲劇"——誰都想當老大,誰都不想被別人壓制。
但米爾斯海默絕不是那種無腦鼓吹美國政府的學者。
2003年伊拉克戰爭發生時,布什政府說這是"先發制人",米爾斯海默直接懟回去:這哪是先發制人?這分明是預防性戰爭!
他的邏輯很清楚:先發制人得有證據,得有實實在在的威脅??梢晾说拇笠幠晕淦髟谀膬??根本沒有!美國這么干,純粹是想重新洗牌中東。
結果呢?美國軍事上是贏了,但政治上敗得一塌糊涂。深陷泥潭20年,花了天文數字的錢,最后灰溜溜地撤出阿富汗。
米爾斯海默早就說過,這是場"不該打的戰爭"。
這就是米爾斯海默的風格:理論上冷酷,但判斷上精準。他不是戰爭狂人,而是個冷靜的觀察者。
從這個角度看,他對中美關系的預測就更值得重視了。
因為他不是站在美國立場上煽動對抗,而是在用理論分析現實。
24年前的預測,現在看有多準?
回到2001年,那時的中國GDP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軍費開支更是微不足道。
但米爾斯海默卻看到了中國崛起的巨大潛力。
他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寫道: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領導人已經接受了經濟改革。人口規模和財富是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很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變得更加強大。
這個判斷現在看來簡直是神預測。
經濟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總量早就超過了美國。2025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4%,表現相當穩健。
反觀美國,智庫預測2025年經濟增長可能陷入停滯,未來12個月陷入衰退的概率達40%。
軍事方面更是突飛猛進。
根據2025年全球軍力排行榜,美國雖然仍居首位,但中國已經穩居第二。更關鍵的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中國的軍事存在已經讓美軍感到壓力。
香港《南華早報》2025年1月的報道說得很直接:解放軍已經在西太平洋地區成為美軍的"強大對手"。美國國防部的報告也承認,從2023年到2024年,中國新增了100顆核彈頭,總數已經超過600顆。
這些數字背后,是美國戰略界日益增長的焦慮。24年前米爾斯海默的擔憂,如今已成為華盛頓的現實困擾。
但問題是,中美真的會像他預測的那樣走向沖突嗎?
戰爭真的不可避免嗎?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這是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米爾斯海默的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雖然競爭激烈,但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其實很低。
2024年9月,米爾斯海默在接受采訪時說:雖然中美之間的安全競爭會持續很長時間,但雙方都必須明白這種情況有多危險,都需要盡可能謹慎地管理這場競爭。
為什么戰爭可能性不大?
因為要想打起來,得同時滿足好幾個苛刻條件:外交約束失效、國際體系約束失效、全球化約束失效、公眾輿論約束失效,連核威懾都得失效。
這些條件同時滿足的概率實在太低了。
先說外交約束。
雖然中美競爭激烈,但溝通渠道始終保持暢通。
2025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還通了電話,雙方表示要推動中美關系在新起點上取得更大進展。5月份,中美在日內瓦舉行了經貿會談。
6月5日,兩國元首再次通話。
這些都說明,雙方都在努力管控分歧。
再說國際體系約束。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一旦開戰,全世界都會遭殃。
其他國家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想方設法勸和。
全球化約束就更明顯了。
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很高,2024年中美貿易額超過6800億美元。美國企業離不開中國市場,中國制造也需要美國技術。
打仗等于自殺。
公眾輿論約束也很重要。
美國民眾經歷了20年的反恐戰爭,對海外軍事行動已經厭倦了。中國民眾更是愛好和平,歷來反對戰爭。
最后是核威懾。
中美都是核大國,一旦開戰很容易失控。核戰爭的后果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
米爾斯海默在2024年的采訪中坦言:"我希望美中用和諧相處證明我是錯的。"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說明他也不希望看到中美之間的長期安全競爭成為現實。
競爭會長期存在,但中國有自己的路
話說回來,米爾斯海默對中美關系的長遠走向還是比較擔憂的。
他認為,這種安全競爭會持續很長時間,就像美蘇冷戰那樣。
他的邏輯是: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美國肯定會加大遏制力度。這就像當年美國遏制德國、日本、蘇聯一樣。
美國不會允許任何國家挑戰其霸權地位。
但問題是,米爾斯海默的理論有個重大盲點:他完全按照西方的歷史經驗來預測中國的行為。
第一,今天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同了。
冷戰結束時,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但現在不一樣了,歐盟、日本、印度、俄羅斯都有了相當的實力。中國即使想"稱霸",面對的也不只是美國,而是整個國際體系。
第二,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戰略理念與西方截然不同。
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這從中國在處理國際爭端時的克制表現就能看出來。
第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強必霸"是個偽命題。
真正的歷史規律應該是"國霸必衰"。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哪個靠霸權主義獲得了長久的成功?美國自己不也在為全球霸權付出巨大代價嗎?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2025年3月的一次演講中說得很清楚:如果把對方當對手,惡性競爭,只會中美雙輸、世界遭殃;如果兩國做伙伴,相互成就,就能共同繁榮、惠及世界。
這就是中國的態度:競爭是必然的,但不意味著對抗。
關鍵是要把競爭控制在可管理的范圍內,在競爭中尋求合作。
米爾斯海默24年前的預測在某些方面確實很準,但他的悲觀主義結論未必就是唯一的答案。
中國不會按照西方的劇本走,也不會重復西方大國崛起的老路。
歷史從來不是宿命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中美之間的競爭會持續下去,但這種競爭不必然導致沖突。
關鍵是要有智慧、有定力、有耐心。
畢竟,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才是王道,對抗只能是雙輸。
參考資料:
- 《獨家專訪:米爾斯海默對全球沖突的冷峻預言》,看看新聞網,2024年9月9日
- 《"全球火力"網公布2025年軍力排名》,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年1月14日
- 《中國駐美大使:中美長期和平共存,既是責任也是必須》,新華網,2025年3月2日
- 《重要新聞:中美元首通電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5年6月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