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獲悉,根據安徽省DDW1全閃觀測系統探測數據,2025年7月16日20:12至2025年7月17日02:54分,合肥地區強對流過程共發生閃電13569次,其中云閃6201次,云地閃7368次。云地閃中,正地閃共2983次,平均雷電流強度為24.18 kA;負地閃4385次,平均雷電流強度為-17.04 kA。
這些精確到個位數的閃電次數,可不是靠人眼數出來的,而閃電定位儀的功勞。這些定位儀像“千里眼”和“順風耳”一樣分布在安徽各地。
這些閃電定位儀內部有磁環天線、數據處理單元、通訊單元、供電單元等部件,當閃電發生時,產生的電磁脈沖會以光的速度向四周傳播,定位儀中的磁環天線能迅速接收到電磁波,并探測到它的方向。而三個以上閃電定位儀的組網觀測,就能確定雷擊點的位置,這和貓頭鷹能夜間捕食異曲同工,貓頭鷹因為左右耳朵不對稱,對同一聲源,聽到的方向和時間不一致,這讓它可以通過比對分析在黑暗中鎖定目標。閃電定位儀就好比一只只貓頭鷹的耳朵,通過接收電磁波的方向和時間差定位雷擊點的位置。
7月16日夜,安徽合肥閃電實拍畫面。
安徽全閃定位探測系統由在全省布設的多臺DDW1型全閃定位探測儀組成,可以監測云閃和云地閃的發生時間、位置和雷電流強度等參數。定位儀采集的數據會實時傳輸到雷電監測中心站,再通過專業的系統計算,就能得到閃電發生的精確次數、時間和位置,為防災減災提供支撐。
提到閃電,不得不說一說防雷,防雷需要遵循“雙30原則”,當看到閃電后,30秒內聽到雷聲,說明雷電在10公里內,得趕緊找地方躲;最后一聲雷過后,至少等30分鐘再出門。但是,雷電也經常不按套路“出牌”,雷雨天氣盡量少出門,防范需要慎之又慎。
7月16日夜,安徽合肥閃電實拍畫面。
市民拿手機拍攝閃電是不是危險行為呢?雷電會優先光顧地面上高處的尖端物體,手機體積很小,對人的高度及電阻的變化影響微乎其微。打電話時的信號是通過電磁波傳遞,?電磁波本身不具有導電性?,并不能形成一個“放電通道”。因此,用手機打電話并不會影響雷電的走向,不會增加人被雷擊的概率,但是人和手機所處的位置很重要,如果周圍的環境是容易引雷的場所,如在高處、空曠地帶,或者旁邊有大樹、電線桿,那還是比較危險的。
7月16日夜,安徽合肥閃電實拍畫面。
日常生活中有些認知和習慣其實暗藏雷區。比如,有人會認為“越靠近避雷針越安全”,這就是誤區。“避雷針”是日常叫法,它的專業名稱叫“接閃桿”,顧名思義就是將雷電引向自身,并通過引下線、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導入大地,從而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因此接閃桿周圍會產生大量電荷。人離得近了,很可能被雷電擊中。
省氣象臺午間最新預報,未來一周我省南部多雷陣雨天氣。遇到雷電天氣,最好的防護方式是躲在屋里,不過這也不是萬事大吉、絕對安全的,感應雷有可能會順著電線、水管等金屬管線“溜”進室內,損壞家電。所以,最好再關上窗戶,拔掉電源插頭,別靠著水管等金屬物件。
來源:安徽交通廣播
編輯:李夢祝
實習編輯:桑安琪
責編:汪冰 汪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