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相信嗎?你一直追求的可能都不是愛,而是:
有個人在人群中堅定地指著你,大聲宣布:
就是你了,我只要你,你值得。
就像《小時代》里那句打動很多人的臺詞:
“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愛人,他一定會穿越這個世界上洶涌地人群,走向你。你要等。”
于是,你等待著被看見、被選中、被賦予價值。
你認為,這就是愛。
但心理學博主Pearlieee一針見血地指出:
這不是愛,而是一種表演。
你說你想要親密關系,實際上你只是想要認可和見證;
你說你想要真愛,實際上你只是沉迷于試圖證明自己足夠好。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走出一個誤區:
放下追求“被選中”的執念,真正的愛才會發生。
來源:pexel
01
關于愛,
有三個危險公式
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日常生活中,我都常聽見有人說:
“TA說只愛我一個,讓我很有安全感;” “為什么我這么好,TA還是選了別人?” “TA為什么要和我分手,難道我不是TA的唯一嗎?”
其實,這些人并非“愛得不對”,而是內心內化了一個危險的公式——
被選擇=安全
被渴望=有價值
被需要=有意義
就像Pearlieee說的:
被某人選中,就是贏得了TA的愛,這個過程像是被救贖。
而這份救贖,來自我們童年時期未竟的遺憾:
“我必須表現得有用,才會得到父母的看見和認可。”
來源:Pearlieee
這讓我想起一位來訪者的話:
“我想要偏愛護短,想要最優先級,想要TA對我的愛跟對所有人都不一樣。 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被人堅定的選擇過。 只因為我是女兒,爸媽想要兒子,我想吃雞腿就是‘嘴饞自私’,親戚家男孩想吃雞腿就是‘能吃是福’。 我想要一個生怕我跑了、天天給我買雞腿吃、把我寵得無法無天的愛人。”
這份執念背后的動機,其實是一份需要被填滿的匱乏感。
它形成于我們童年時期,每一次為了討好父母,壓抑真實需求扮演乖孩子;
每一次為了逃避懲罰,默默哭泣不敢讓父母發現。
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孤獨、壓抑、空洞,就會特別渴望被某個人堅定地選擇。
Cacioppo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長期孤獨者更易將“被短暫選中”誤解為愛,甚至接受一段不健康的關系。
來源:日劇《逃避可恥但有用》
日劇《逃避可恥但有用》中,女主給挑剔的男主做家政,因為打掃很干凈得到了男主的認可,這讓工作從未受過認可的她感動得不行,當場向男主“求婚”了。
男主并不愛女主,但因為她勤勞能干、賢惠持家、善于察言觀色,就同意了結婚。
婚后生活很“和諧”,兩人都對彼此很滿意,但男主的同事、親戚都逐漸意識到:
這兩人的關系不對勁,好像“假結婚”。
事實上,兩人的確不相愛,表面上是夫妻,實際上是雇主和家政婦的關系。
女主之所以“求婚”,只是因為“不被人選中”的日子太難熬了,為了逃避“想哭”的心情,匆忙走進一段沒有感情的親密關系。
她想要的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愛人,而是一個無論她干什么,都能稱贊“很棒”、“我以你為榮”、“很高興選擇了你”的工具人。
所以,即使兩人睡在同一屋檐下,依然各自孤獨、各自匱乏著。
02
即使你摘下面具
真愛也不會消失
當我們“被選中”,看起來,我們是找到了真愛,但內心總在自我懷疑:
“親愛的,你真迷人”——
我真的有魅力嗎?這樣會不會不好?TA會不會覺得沒安全感?
“我找不到比你更好的人了”——
我好嗎?萬一我哪天表現得不夠好,TA會不會離開我?
“我不需要你為我做什么,光是跟你在一起就很開心了”——
TA不需要我嗎?我對TA來說會不會可有可無?萬一哪天出現一個更能取悅TA的人怎么辦?
就仿佛,你總是需要在關系里“證明”自己,如果對方不需要,你會感到焦慮不安。
就像Pearlieee說的:
“你害怕褪去光芒時被人看見,你害怕被人真實的擁抱,你害怕被人真正地了解。
因為如果,當你最終停止表現時,沒有人留下來怎么辦?”
這種不斷挑戰我們的神經、激起我們的應激反應、使我們緊張不安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心理學家羅杰斯口中的“真實一致”,它滿足3個條件:
真誠:不需要在愛人面前偽裝自己,坦然表現不夠好的一面;
共情:我們能對愛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對方也同樣如此;
無條件積極關注:我們愿意互相支持,且不需要回饋。
來源:pexel
《小王子》中,小王子路過一個玫瑰園,看見了5000朵玫瑰,意識到自己深愛的那朵玫瑰并非“獨一無二”。
同時也意識到:
玫瑰本身不特別,特別的是自己與她度過的時光。
是日復一復的交流、相處、磨合,讓他們在彼此眼中變得“獨一無二”。
真正的愛,本質上是彼此看見和深度鏈接,而不是評判、利用;
是從互不理解慢慢過度到互相理解,慢慢接受彼此最真實的一面。
它會發生在我們摘下面具、停止表演、放棄討好之后,而當它發生,我們會感到:
“無論我是否被堅定地選擇,我都已經足夠好了。”
03
停止迷戀“被選中”
你本就值得被愛
到這里,或許有人已經意識到:
即使我們最終贏得了某個人的認可,也不會停止追問“我到底夠不夠好”;
只有想明白:
我不是為了被挑選而存在,我本身就值得被愛。
真正的平靜、自洽、滿足,才會由內而外發生。
為此,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
演員安妮·海瑟薇在迷茫時期,有過這樣一段感悟:
“如果你不愛自己,當別人對你指指點點時,你或多或少會覺得他們說的對。”
當我們內核不夠穩、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時,就會在他人的評判面前感到脆弱無助、隨波逐流。
因此,我們要不斷向內探索、日積月累地了解自己,最終做到“我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清楚我是誰”。
比如,在內心建立起一個自我評價體系,當外界賦予你一些形容詞,你能冷靜判斷這些詞是否正確。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明白:
再親密的人也是外人,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我”清楚我的全部。
進而,公正看待自己,而非拼命證明自己。
來源:pexel
然后,做一個“普通且自信”的人。
理解了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有好有壞之后,我們要在這之上建立自信——也就是相信自己。
有一個簡單好操作的方法:
把你看到的好的事情,都第一反應做給自己。
如果有人摸摸你的頭,會讓你感覺很好,那么就自己摸摸自己的頭,對自己說“真棒”;
如果你想要被擁抱、被安撫,那么就自己擁抱自己,或者抱住喜歡玩偶,對自己說“一切都會過去”;
如果你想要有人支持你、稱贊你,那么就對鏡子里的自己說:
“我永遠在你身后”
“我會一直陪著你”。
來源:pexel
最后,比起應對外面的世界,更多關注照顧自己。
比如:
以自己為“坐標”,從“別人怎么看這件事”轉移到“我怎么看待這件事”;
戀人忽冷忽熱、讓你感受不到“被選中”時,對自己說:
“在我的世界里,TA真的重要嗎?
TA出現之前我不是也很好嗎?所以TA選不選擇我,其實對我來說也可有可無。”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容易在關系里迷失。
而當一個人有更多心理空間去安放自己,就會發現:
即使沒有人選擇我,我也依然能靠自己收獲滿足、自洽、快樂。
我很喜歡《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這句話:
“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夠掌控,其他所有人都只是陪伴你走一段路而已。”
無論有沒有被選擇,我們都不會偏離自己的人生道路。
停止迷戀“被選中”,做好自己、做穩自己,自然能收獲真正的愛。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