鰍魚巷是清泉鎮著名的百年老街,清朝乾隆年間就已初具規模。時至今日,鰍魚巷依然人氣不減,這條長約700米、街寬不足3米的老巷子里,分布著大小茶館、茶鋪10余家。連片的土木結構老屋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卻也長期面臨著“火燒連營”的隱憂。
鰍魚巷(資料圖,郭光輝攝)
這一困擾居民多年的安全難題,如今正通過清泉鎮實施的精準民生工程——“老街片區消防能力提升服務”項目逐步化解。
電路煥新,拔出“安全禍根”
記者走訪了鰍魚巷老街,這里建筑密度高,部分房屋仍為土木結構,獨居空巢老人群體多,電力線路老化、過載等問題突出,火災風險如同一柄懸頂之劍。“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設想,”一位在巷內居住數十年的老居民坦言。
老門板上走“新線”
前期,清泉鎮通過入戶走訪與社區座談,精準鎖定風險點,為包括鰍魚巷在內的104戶居民徹底改造了表內老舊線路。工程鋪設各規格電線逾2萬米,更新漏電保護器、開關插座近500個,從源頭拔除了最突出的火災隱患,大大提高了用電安全系數。“家里的電線重新布局,還有管道保護,現在安心多了。”居民劉大爺高興地說。
破舊立新,開辟“生命通道”
為有效阻斷連片燃燒風險,清泉鎮還精準實施了“外科手術”——對5處危舊公房進行拆除,科學規劃出3條消防隔離帶(每條長約30米、寬約3.5米),并筑起2堵防火墻(每堵長約30米、高約5米),為老街構筑起“看不見的防火線”,為救援和逃生創造了關鍵空間。
新修建的防火墻
“這些墻看似普通,但關鍵時刻能救命。”一位參與施工的負責人表示,“這是老街第一次擁有如此系統性的防火設施。”
配齊“小武器”,提升居民撲救能力
與此同時,清泉鎮為老街居民發放滅火器100余具,并現場手把手教學使用技巧,確保突發火情時,居民能第一時間有效撲救初起火災,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切實提升居民的自防自救能力。
古巷里新設立的微型消防站
“現在萬一有點小火苗,心里有底,知道該怎么做了。”一名參加過培訓的居民說。
“‘老街片區消防能力提升服務’項目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更新,更是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有力保障。”清泉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老街消防改造提升,不只是修線路、建圍墻,更是為老街謀安全的長久之計。“老街雖老,但安全必須是新的。”他說。
據悉,清泉鎮將持續推進老舊社區消防隱患整治,探索更多“微民生實事”項目落地實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轉自:i青白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