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遠在南方跟朋友聊天,問威記銀川熱還是南方熱,在威記的感受里,都一樣!區別在于銀川的白天熱,晚上還能涼快一些,而在南方悶熱一點,并且白天晚上的溫差很小,就如同在蒸籠里一般。
然后朋友說,走得正是時候,因為民族街就要“翻新”了!等暑假結束回來,應該修得也就差不多。了。
刷消息看到,從18日開始至11月20日,對民族街(上海路-鐵路專用線)進行半封閉分段施工,施工期間保持一車道通行。目的是“為改善市民出行環境、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
簡單來說,不管是為改善市民出行環境,還是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或者是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老城的道路又一次進行開挖了!最后呈現的將會是煥然一新的城市道路模樣。
當然了,限于寬度,民族街拓寬是不可能了,只能是在地下的各種管線鋪設上下功夫,然后路面保持平整,還有盡可能地優化現有的道路條件,而已!
說起民族街,威記真是太熟了,比出門被太陽曬熟都要熟!
民族街是銀川城內的一條老街。它最早出現在明朝三大征之一的寧夏之役之后!那時候的銀川城被哱拜之亂搞得是面目全非。城里很多建筑都損毀崩塌,等到平亂后重建的時候,很多原有建筑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帑幣的短缺,比如有的建筑沒有了重建的必要,比如建筑材料的短缺等)都挪位了,不再是原有的位置。于是新的道路出現了。
比如如今的民族街雛形的出現。由北向南:
挨著城墻(如今的北京路)的中屯衛倉,由于被破壞和洗劫一空,干脆拆平了,建筑材料(木材,磚塊等)用作其它建筑重建用;
中屯衛倉往南的城隍廟也被損壞崩塌,于是遷址到馬神廟(如今的景岳小學后),把馬神廟改名城隍廟重建;
察院拆掉并入都察院;書院并入文廟和儒學;晏公廟拆掉;壽陽王府拆掉。
經過平整后,形成了一條新的由北向南的城內道路!經過明清的變遷,到了民國時期,這條路變得繁華起來!無論是王元大街,還是王爺大街,又或者是民權街,還是如今的民族街,都在說明了這條老街的人文歷史底蘊的深厚!
既然要“翻新”,能否借著“城市更新”的東風,對這條承載老銀川歷史人文的老街搞點新花樣?重現老銀川風韻?
如今的民族街,雖歷經滄桑,卻依然保留著老銀川的煙火氣。走在民族街上,能感受到仿佛時光在這里打了個結,既留住了過往,又迎接著未來。若真要“翻新”,或許不必大拆大建,而是以“修舊如舊”的方式,讓老街的風骨與現代生活相融。
比如,可以復原幾處標志性建筑的原貌——中屯衛倉的舊址上,不妨立一塊石碑,鐫刻其歷史淵源;城隍廟雖已遷址,但可以在原址附近設置一座微型文化展館,用老照片和文字講述它的前世今生。街道兩側的店鋪,可以鼓勵商家保留傳統門臉,甚至引入老字號,讓游客一踏入民族街,就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淀。
此外,街道的細節也能增添韻味。青石板路、復古街燈、雕花欄桿,甚至是一塊塊刻著老銀川方言的地磚,都能成為街區的點睛之筆。夜晚的民族街,或許可以點亮紅燈籠,讓暖黃的光暈映照著斑駁的磚墻,仿佛穿越回那個車馬慢、人情濃的年代。
當然,真正的“新花樣”還在于活化利用。畢竟有里有面才能讓城市的韻味變得靈動起來!沿街的老院子可以改造成文創空間、茶館或非遺工坊,讓傳統手藝在這里煥發生機;定期舉辦市集,讓本地小吃、手工藝品與游客互動,使民族街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生活的參與者。
如此,民族街便不只是“翻新”,而是真正“煥新”——既留住了老銀川的魂,又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威記作為歷史愛好者,最為期待的就是在民族街路口處重新豎起那些曾經或精美,或典雅,或素潔的牌坊了。恐怕沒人想得到,銀川老城以前牌坊之多,可是一座“牌坊之城”!它們都是銀川的歷史組成部分。
修路改造千篇一律,城市風韻各有風采。
怎么選?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說得真好!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