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的夜,燥熱未散。奧體公園體育館內,著名歌手刀郎沙啞的嗓音一開腔,革命老區——沂蒙山忽然驚艷,似乎瞬間長高了。我剛從臨沂采訪回來,不在演出現場,但手機讓我靠近了這個火爆的夏夜,被音符點燃的沂蒙之夜。
臨沂,不是北上廣,甚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演唱會熱門城市。但刀郎偏偏選了這里,耐人尋味。我贊成網友說的,不是刀郎選擇了臨沂,而是臨沂的真誠召喚了刀郎。
刀郎在臨沂舉辦的演唱會恰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這一時間點的選擇不僅具有音樂意義,更承載了深刻的歷史與文化價值。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是臨沂的核心IP,《沂蒙山小調》是沂蒙精神的音樂載體,一直傳唱至今。它原名《反對黃沙會》,創作于1940年,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成員李林、阮若珊在臨沂費縣白石屋村完成。歌曲最初用于揭露反動勢力、鼓舞軍民抗日斗志,后經改編成為歌頌沂蒙山風光的經典民歌。刀郎在演唱會上以現代編曲重新演繹,既保留了原曲的質樸情感,又融入搖滾與電子元素,從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演唱會舉辦,還恰逢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山東省傳承弘揚沂蒙精神條例》7月1日起正式實施,無疑,這場演唱會為《條例》實施拉開了大幕。
我覺得,刀郎臨沂演唱會的火爆并非偶然,是個人藝術追求、觀眾情感需求與時代文化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成為城市IP升級、代際情感連接、銀發經濟探索的典型案例。
刀郎的音樂,不是精致的陽春白雪,而是從土地里拱出來的音符。他自覺扎根民間文化,尋找滋養,從新疆戈壁到沂蒙山區,從早期的西域民歌到近年融合《聊齋》元素的《羅剎海市》,他的歌里總是帶有風沙味、煙火氣、滄桑腔,他的創作始終貼近、貼緊中國傳統音樂。臨沂作為《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與刀郎的音樂理念高度契合,此次演唱會他重新演繹紅色經典,既是對紅色文化的致敬,也是其音樂探索的延續。刀郎的土,恰恰成了他的潮——在這個追求高級感的時代,人們反而渴望這種粗糲的真實。
沂蒙大地自古便是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精神沃土。如今,從西部走來的刀郎,忽然有了一個天地大舞臺,他一定感受到了蒙山沂水的綿長氣韻。他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西海情歌》等作品是許多中老年觀眾的青春記憶。臨沂演唱會吸引大量跨省觀眾,許多年輕人帶著父母前來圓夢,形成一場演唱會,兩代人的共同記憶的現象。中老年群體對革命老區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年輕的時候受到當時影視作品的影響,休閑下來,有一探究竟的沖動。他們不差錢,有時間,刀郎作為中老年頂流,其演唱會一定會撬動銀發經濟,帶動旅游、住宿、周邊產品等產業鏈。
刀郎臨沂火爆的現象表明,中等城市的文化需求被長期低估。刀郎團隊選擇臨沂,正是看中其高票房轉化率和小城大愛的市場活力。這一選擇也反映了演出市場從一線壟斷向全域下沉轉變的時機已經成熟。刀郎團隊的選擇,還體現了其音樂+城市文化的獨特思路。演唱會結合沂蒙紅色歷史、非遺展示等元素,使演出超越娛樂范疇,成為一場文化盛事。有人說,這是下沉市場的勝利。但更準確地說,這是小城文化需求的一次爆發。具體到臨沂,這里有物流之都的繁忙,也有紅色老區的厚重,更有千萬普通人的精神渴求。
刀郎的到來,像一根火柴,點燃了臨沂這座城市的激情,更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文化賦能的無限可能。
我注意到,臨沂全市調動起所有的細胞,為刀郎演唱會創造最好的條件,以迎接最尊貴客人的態度迎接來自全國的觀眾,讓好客山東的品牌在臨沂擦亮。我看到好多短視頻,保潔員、保安、公安、公交車司機、餐飲服務員、快遞小哥、志愿者等普通臨沂人都像過節一樣表達著喜悅,凸顯出沂蒙人熱愛家鄉、為家鄉自豪的濃濃情懷。他們也許沒有機會看刀郎的演出,但他們心甘情愿,堅守自己的崗位。每每看到這些鏡頭,我都很感動,忍不住為之點贊。而觀眾呢,也都對臨沂的全方位服務贊不絕口,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視聽享受,更追求音樂+旅游的沉浸式體驗。臨沂推出的門票變城市請柬政策(憑演唱會門票享景區優惠)成功將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觀眾在聽歌之余探索城市,形成長尾效應。比如,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推出唱小調免門票活動,游客現場演唱即可免費入園,讓抗戰歷史以互動方式深入人心。此外,景區還設有抗大文工團舊址、大眾日報戰地印刷所等紅色景點,形成音樂+歷史的沉浸式體驗。這個景點我剛剛去參觀過,我們大眾日報戰地印刷所舊址,從來沒這么熱鬧過。我甚至想,要是我們把剛剛出版的大眾日報放上一些,贈給游客,效果一定很好。要叫我采訪刀郎,我一定帶著大眾日報。
誠如網友所言:刀郎的歌聲讓臨沂從‘物流之都’變成了‘音樂之城’。
文化市場,不該只有‘精英審美’,更要有‘大眾共鳴’。刀郎的歌,唱的是普通人的悲歡,而普通人的熱情,最終成就了他的神話。他的音樂扎根民間,他的聽眾遍布城鄉,他的表達直擊人心。在這個信息爆炸卻情感匱乏的時代,人們渴望真實的聲音,渴望能被理解的表達。
我讓DeepSeek評價這場演唱會,它立即說了一大串,最后總結:一場演唱會,帶火一座城——這不只是商業的成功,更是文化供給與城市氣質的精準匹配。這一現象為未來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大眾新聞記者 逄春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