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突然態度180度大轉彎,明確對普京表達不滿,并且強調將會恢復對烏軍事援助。特朗普一直都想快速結束沖突,為啥突然變臉?其實,特朗普之所以變臉,就是因為他根本無法履行當選后快速結束沖突承諾,因為當前烏克蘭處境實在過于危險。7月3日深夜,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演變成一場外交風暴。
當普京堅持要求烏克蘭必須接受烏東四州被吞并的現實,并永久放棄加入北約時,特朗普的“和平締造者”幻想徹底破滅。特朗普施壓烏克蘭失敗,同樣也根本沒有能力約束普京,戰略上遭遇失敗后惱羞成怒。對于普京而言,特朗普態度轉變就意味著整個西方陣營再次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俄羅斯,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
1
俄烏沖突風云突變再迎轉折點,特朗普對俄政策的急劇轉向,導致已經松垮的西方陣營再次團結。7月8日,特朗普明確指出他對與普京的通話非常失望,隨后白宮和五角大樓就宣布恢復對烏軍援。這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標志著特朗普政府上臺半年來對俄烏沖突立場的根本性調整。特朗普對俄立場的急劇轉向,也表明俄烏沖突再次迎來轉折點。
7月10日特朗普披露援助烏克蘭細節稱,“我們正在向北約運送武器。他們100%支付了費用,北約將把這些武器交給烏克蘭。”五角大樓宣布,首批恢復運送的武器包括烏軍急需的155毫米炮彈和用于HIMARS的精確制導火箭彈。特朗普此前站在俄羅斯一邊,不斷施壓烏克蘭妥協,從而導致整個西方陣營立場分裂。如今特朗普態度轉變,也讓整個西方陣營再次團結起來,這對于俄羅斯而言確實不是好消息。
2
美國備足導彈,西方軍備大集結,全方位升級援烏行動。美國已經準備向烏克蘭援助愛國者導彈,同時宣稱將備足導彈援助烏克蘭。不過美國采取了一個十分靈活機制,那就美國向北約國家供應武器,而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美國給出的解釋是“從德國調武器到烏克蘭,比從美國工廠訂購再運過去快得多。”
具體安排就是,歐洲盟國先將庫存武器轉交烏克蘭,美國再向其出售補充裝備。美國為啥不直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最根本的是烏克蘭根本沒有錢。美國向北約盟國提供武器,相應盟國必須全額付款,而盟國則只能收到來自烏克蘭的欠條。這一“武器輪轉”模式解決了援助速度和成本分攤兩大難題,既能幫助美國軍火商賺錢,又能確保美國不會墊付資金。
美國援助導彈成為風向標,英國率先做出驚人承諾。7月10日,在羅馬舉行的烏克蘭國際會議上,英國與烏克蘭簽署了一項歷史性協議:向烏供應5000枚防空導彈。據悉英國已經下撥專門款項用來購買這批導彈。據悉,相應的導彈,由北愛爾蘭Thales公司生產,包括70毫米FZ275 LGR和Martlet防空導彈,專門用于對抗無人機、直升機等空中目標。
這批導彈價值高達25億英鎊(34億美元)。英國還準備向烏克蘭援助350枚ASRAAM導彈。英國5000枚導彈就位,將會給俄羅斯無人機等造成威脅。德國將向基輔提供兩套愛國者防空系統2。與此同時,美國雷神公司加速生產愛國者攔截彈,以補充歐洲盟國的庫存。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英國首相蘇納克的聯合聲明:兩國將向烏克蘭派遣聯合部隊,人數可能達到“5萬人”,“能夠參與大規模行動。”法國還準備牽頭組建30萬聯軍,將來準備駐扎烏克蘭。
3
普京的真正考驗,俄羅斯在北約新一輪圍攻下,或失去當前戰場優勢。毫無疑問,對于普京而言,北約等西方集團突然團結起來針對俄羅斯,這是一次真正考驗。按照普京設計,他就是想快速的通過戰場勝勢為最終和談打下扎實基礎,贏得自己想要的戰略目標。俄國防部宣布,今年4月收復庫爾斯克,6月完全占領盧甘斯克,在頓涅茨克和蘇梅地區也取得重大突破。
可以說,俄軍勢如破竹。俄軍正在圍攻紅軍城,隨時可以拿下這個戰斗堡壘。但是在北約加大介入力度背景下,俄戰場攻勢將被壓制。俄羅斯經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目前俄軍費已占GDP的6.3%,財政支出的41%,接近極限。
普京原本計劃在2026年將軍費削減10%-15%,以緩解財政壓力并重振民生,北約這一次加大援烏力度,必然會影響普京計劃落實。7月10日羅馬峰會重點討論了 “截斷”俄羅斯“影子船隊”和“第三國供應”措施,意圖對俄羅斯經濟和財政實施“釜底抽薪”。這些對于普京而言,也是很大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