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體育文化的繁榮之地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城市的體育世界
聊聊那些與上海息息相關的體育閑話
進入盛夏
保齡球比賽正一片火熱
7月25日至8月2日
亞洲青少年保齡球錦標賽
將在卡塔爾舉行
讓我們為中國隊加油
說起上海和中國保齡球運動的緣分
那真是不淺
中國保齡球國家隊和青少年國家隊
訓練基地就設在盧灣體育中心
位于盧灣體育中心的昊至保齡球館
第三十一期,阿拉聊聊
保齡球和上海的那些事
伸出右手,把拇指、中指和無名指一一插入保齡球上的指孔,握住了這個重13磅的球。此時,想起上海本地一句俗話:“三只節頭(指頭)捏田螺,十拿九穩。”但三個手指捏的保齡球,投出后不知是全中還是不中……
這是1997年的一個下午,我持球胸前,站在歐登保齡球館的球道前。助跑,揮臂,投球。伴隨“轟隆隆”滾動聲中,保齡球在加拿大楓木地板上歡快地奔向10個白色球瓶。
老上海的保齡球館
19世紀末,保齡球已在上海人稱“西僑”的老外的俱樂部和總會里出現。別稱“地滾球”的保齡球(Bowling)是舶來品,名由英文讀音而來,如同外來的高爾夫(Golf)、斯諾克(Snooker)等。
19世紀末,保齡球已在上海出現
保齡球脫胎于古人石球擊打石柱,在歐洲、非洲及太平洋地區等都有這樣的投擲游戲。現代保齡球運動起源于德國,17世紀荷蘭人帶到美洲;一個世紀后,美國人加1個瓶把保齡球改成10瓶制。1875年,第一個保齡球協會誕生于紐約,規定了保齡球、球道、球瓶排列等規則。1901年舉行第一次保齡球賽,沒在紐約而在芝加哥。
保齡球脫胎于古人用石球擊打石柱的游戲
上海是國內較早開展保齡球運動的城市。南京西路150號的西僑青年會,為老上海有名氣的體育和娛樂場所。底層西部就有一個保齡球房,當時叫“滾球室”,擁有長19.4米、寬1.1米的球道4條,與現在舉辦保齡球賽長19.2米、寬1.07米的標準球道相差無幾。老底子白相保齡球的不多,屬于小眾體育項目。同為外來近代體育的球類項目,無論在西僑還是華人中,參與者和影響力遠不如高爾夫、網球和臺球。解放后,多數設備被拆除,僅有市體育俱樂部(原西僑青年會)和錦江俱樂部保留了設備,但一直沒有開展活動。后來,西僑青年會的球道因遭白蟻蛀蝕而被拆除。
西僑青年會的“滾球室”在老上海很有名氣
到上世紀80年代,保齡球在中國抖落一身塵土后重出江湖。先行者的上海,在中國保齡球史上寫下標志性一筆。1981年12月,與全球領先的AMF保齡球公司合作,在錦江俱樂部建成全國第一個自動化保齡館,有6條球道;記分不再手寫板上,告別人工揀球擺瓶。近水樓臺先得月,以錦江俱樂部職工為主組成的上海隊,參加第一屆全國保齡球邀請賽,斬獲男單冠亞軍和男團亞軍。
1984年,保齡球被國家體委列為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翌年成立中國保齡球協會,第一次會議就在上海召開。在這年,上海體育宮在原跑馬廳上下兩層看臺中間,新建從AMF引進全套設備的12球道保齡球房,不僅成為國際國內大型比賽舉辦地,也是本市保齡球運動員的訓練基地。1987年,市體育宮數獲全國冠軍的楊佩忠,代表中國首次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保齡球世界杯賽。
在上世紀90年代,保齡球在上海起過“蓬頭”。一局10輪,每輪投球2次。適合“嘎山湖”“解厭氣”,花錢不多白相辰光長。市體育宮保齡球俱樂部開張時,每局只要5元,成為這座城市一個難忘的體育記憶。
市民體驗保齡球運動
文:袁念琪
部分圖: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