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會的這些孩子,就像是我的子女和孫輩。在小區路上碰見居委會的年輕人,他們笑容滿面噓寒問暖格外親切……”
長海路街道浣紗三村居民劉文靜在“我和長海不得不說的故事”征集活動中的投稿中這樣寫道。本月,長海路街道啟動“長海如晤·三個一”文化品牌工程,以“一圖、一影、一書”為載體,梳理這片土地的演進脈絡,邀請居民共同繪制、拍攝、書寫長海記憶,身邊的善意、鄰里間的溫情與互助,透過文字、影像一一展現。劉阿婆的來信,正是長海路街道“三個一”工程——“我的長海我的家園”系列征集活動中,一個生動的“我和長海不得不說的故事”,記錄的是老人對社區文明與溫情的深切感知。
浣紗三村,曾有著倉庫、工廠、技校、醫院家屬宿舍,如今是居住著工人和公職人員的老舊社區。特別的成長路線,滋養了居民們強烈的公共意識——源自集體生活、關心公共事務、樂于互助的精神特質,連居委會干部的關懷,都天然帶著“老鄰居”般的親近感。“路上碰見,他們都會親切地稱呼我阿姨或阿婆”。這個自然的稱呼也讓劉阿婆倍感溫暖。
不只是親切的稱呼,在浣紗三村,居委會常開展便民服務。醫療工作者在義診時,幫居民們量血壓、測血糖;法律人士坐鎮,解答房產、贍養、繼承等疑惑;銀行人員宣講反詐,守住老人們的“養老錢”;還有細微處的叮嚀——社區干部們主動致電老人,提醒他們防范陌生電話和新騙術。
劉阿婆將捕捉到的這些暖意放在信里。對她而言,收獲的善意遠不止于此。2023年,她意外摔倒,腰椎和腳部骨折,動彈不得,幾周后老伴又突發腦梗中風入院。一時間,劉阿婆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鄰里率先伸出援手?!岸嗵澚?01室的好鄰居梅萍妹妹夫妻倆,每天給我送來一日三餐?!眲⑵呕貞?。
居委會的力量也及時介入。老伴出院后,居委會書記主任上門探望慰問,讓兩位老人感到“無比溫暖”。劉阿婆沒想到的是,年初,在居委會幫助下購買的“銀發無憂”意外險也派上了用場。干部協助她整理材料、聯系理賠,順利收到了800元理賠金。在長海路街道宣文辦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些伸出的援手,源于老社區集體生活的互助基因,在社區服務的催化下,已成為一種文明自覺。
被劉阿婆記錄下來的文明實踐,在長海路街道不是孤例。作為“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一環,浣紗長者照護之家于去年初接受近乎完全失能的馮叔叔和受腦梗困擾的祝阿姨入住,專業團隊為老人量身定制康復方案,提供心理支持。一年半后,馮叔叔能獨立行走,祝阿姨也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原居安老”的理想,化作可觸的城市文明溫度?,F今,長海街道也借助“百姓大舞臺”“青年創變營”等平臺,讓居民自組織的敬老服務、環保行動,以市集、講座等形式遍地開花,將文明實踐的熱情轉化為生動的社區風景。
原標題:《一封8旬老人來信,照見長海路街道的溫暖實踐》
欄目主編:蘇展 文字編輯:周辰
來源:作者:文匯報 劉力源 通訊員 曹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