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特朗普還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與中國的關系良好,美國防長也明確表態不希望與中方發生軍事沖突。正當外界普遍認為緊張局勢可能有所緩和之際,日本卻突然釋放出強烈警示信號。
近日曝光的《防衛白皮書》不僅聲稱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已無法逆轉,更特別指出中國或通過海警力量對臺灣海峽實施封鎖,直接質疑兩岸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美中都放緩節奏,日本反而激進
當前西太平洋區域的局勢變化中,最令人意外的并非來自中美雙方,而是日本的表現。此前中美關系一度劍拔弩張,但近期兩國均展現出緩和跡象。
眾所周知,特朗普多次在媒體面前強調其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國防部長亦明確表達不愿卷入戰爭的態度。而中國方面同樣釋放了積極信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直言“中美未必會爆發軍事沖突”,這一表態無疑傳達出克制與理性。
然而,在此背景下,日本仿佛受到某種刺激般迅速作出激烈反應。2025年度《防衛白皮書》甫一發布,便立即引發廣泛關注。文件表面上倡導和平理念,實則充斥著大量戰爭預警內容,詳細列出多種潛在沖突情境。
此類做法顯然存在明顯矛盾之處。若將其視為純粹的國防指導文件,則其內容更像是精心編排的戰略劇本。一方面宣稱追求和平穩定,另一方面卻又刻意營造緊張氛圍,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制造恐慌情緒,并試圖拉攏其他國家共同參與。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該白皮書的核心目的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針對國內民眾,企圖通過渲染“戰爭迫近”的氛圍,使公眾相信中國即將采取針對臺灣的軍事行動,并波及日本本土。
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便可順理成章推動軍備擴張、增加國防預算,甚至發展進攻性武器系統,從而繞過現行憲法對其軍事活動的限制。這本質上是一場政治博弈,利用民眾對安全威脅的認知來獲取對其擴軍政策的支持。
其次則是面向美國的戰略信號。通過這份白皮書,日本意在向華盛頓傳遞一個明確信息:不要被中國的和平言論所迷惑,必須持續維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且規模越大越好。
日本的策略十分精明——一旦沖突爆發,美軍將首當其沖承擔前線作戰任務,而日本則可專注于后勤保障工作,最大限度減少自身損失。此舉并非單純提醒盟友警惕風險,而是試圖操控盟友資源為己所用,同時推進本國走向所謂“正常國家”的進程。
歸根結底,這并非簡單的防御能力升級,而是日本深層次戰略意圖的體現。它正試圖在大國博弈格局中重新確立自身地位,不惜制造危機感、操縱輿論導向并加速軍力建設。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趨勢。
美國深陷多重困境難以回應日本挑釁
目前日本的一系列舉動顯然脫離現實認知,誤判了國際形勢。日本或許認為美國因中國的和平姿態而放松警惕,但實際上美方并非缺乏意愿,而是確實不具備足夠的實力支撐強硬立場。
從美軍現狀來看,盡管特朗普口頭上強調與中國的良好關系,但這并非源于態度軟化,而是基于實際能力不足。他引以為豪的第六代戰機F-47項目進展受阻,艦艇建造速度亦嚴重滯后。
這些問題絕非口頭承諾所能解決,而是關乎核心軍事裝備能否及時到位。如果五角大樓連基本武器系統的供應都無法保障,又如何能在對抗中展現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日本發出何種警告,最終也只能淪為背景噪音。
再看經濟層面,特朗普上任以來推行“對等關稅”政策,挑起多國貿易爭端,結果導致美國在全球范圍內陷入孤立境地,盟友關系日益疏遠。尤其在稀土及其他關鍵原材料領域,美國對中國依賴程度不斷加深。
如今他急于尋求與中國達成協議以緩解國內經濟壓力,在這種“求人辦事”的處境下,自然不會輕易介入臺海事務,更不可能支持日本冒進行為。
特朗普深知與中國對抗可能帶來的后果,同時也清楚國內經濟與選舉形勢難以承受高風險沖突。
此外,他還曾對俄羅斯發出所謂“最后通牒”,要求普京在50天內停火否則將征收100%關稅。雖然言辭強硬,但實際上并無實質效力。
由于美俄雙邊貿易規模本就有限,此類制裁措施幾乎毫無威懾力,僅是表面姿態而已。就連盟友也能看出這是虛張聲勢之舉,只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全球領導形象。
綜合以上因素可見,當前美國既缺乏硬實力支撐,也無足夠外交空間干預臺海事務。即便日本將那份充滿戰爭預判色彩的防衛白皮書呈現在白宮桌上,最多也只能得到“已讀未回復”的待遇。
美方心知肚明,現階段無力點燃新的地區沖突,尤其是在亞太方向。因此無論日本如何煽風點火,最終都將落得無人響應的局面。
中國冷靜應對,日本淪為笑柄
面對西太平洋局勢變化,中國的應對方式堪稱清醒精準且穩重可靠。一方面,在外交層面上保持克制態度,避免被情緒主導;另一方面則采取柔中有剛的溝通策略。
劉建超公開表示中美未必會發生軍事沖突,這不僅是對特朗普近期緩和言論的回應,更是向外界釋放明確信號:中國不主動挑釁,但也絕不畏懼挑戰。
看似溫和的措辭背后,實則蘊含堅定的戰略定力。這不是示弱表現,而是在充分準備基礎上展現出的信心。中國深知,外交聲明的價值在于爭取主動權,而非空洞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并未因局勢暫時緩和而放松軍事戒備,反而持續加強實戰訓練力度。東部戰區常態化演習便是最直觀例證。
沒有過多言語渲染,也不搞夸張宣傳,而是實實在在維持在臺海周邊的存在感與訓練頻率。這種低調務實作風,遠比任何華麗辭藻更具震懾效果。
中國的戰略判斷清晰明確:和平局面不是靠口號維系,而是依托強大實力作為后盾。因此盡管表面強調和平穩定,實則加快軍力建設步伐,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這才是成熟戰略思維的體現。
正因為中國在言行一致與實際行動兩個維度均表現出色,使得日本那份《防衛白皮書》顯得格外滑稽。該文件一邊呼吁和平,一邊卻大肆渲染戰爭臨近,結果卻無人響應,如同一場獨角戲。
日本恐怕未曾料到,原本意圖扮演戰略操盤手的角色,最終卻暴露了自身的焦慮與被動。
當然,當前階段雖屬中美皆不愿開戰的時間窗口,但需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倘若美國經濟復蘇或俄烏沖突結束,其戰略重心或將再次轉移至亞洲,屆時局勢恐難維持現狀。
因此,中國當前首要任務即是堅持“嘴上談和平,手中練兵備戰”的原則,不可因特朗普短期緩和表態而掉以輕心。畢竟真正的威脅并非當下平穩態勢,而是未來美國恢復元氣后可能掀起的新一輪地緣動蕩。
至于日本而言,正試圖擺脫傳統“棋子”角色,渴望掌握主動權。可惜方法選擇失當——妄圖憑借一份白皮書引導局勢走向,并拉動美國共同行動,結果卻令自身陷入尷尬境地:既無法主導全局,亦未獲得廣泛認同。
參考信源
中國日報網2025-07-15——對俄威脅征100%關稅、對烏輸送武器,特朗普為俄烏和談設50天期限
觀察者網2025-07-03——中美必戰?中聯部部長劉建超:我不這樣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