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156篇原創筆記
前言
勒龐在《烏合之眾》里寫道:
“群體追求的不是真相,而是安全感。”
職場上,“合群”一詞,向來帶刺。它表面上是融入群體后的溫暖,實則蘊含著“你必須這樣”的潛規則。
當我們習慣在社交場表演狂歡,在會議室應聲附和,在網絡上跟風批判時,結局只有兩種:要么被同化到失去自我;
要么在沉淀中升華,擁有“向下兼容”的清醒。
01 在“差不多”里耗盡熱情
最近,至少看到過5、6位篇同標題文章:《很多單位其實已經爛透了》。
深以為然。
當一個單位出現“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種現象的時候,基本上可以斷定無藥可救。
即便如此,人們也只能在網絡上義憤填膺,或只和信得過的朋友“蛐蛐”幾句,沒人相信直面問題就可以改善環境。
因為,你提出問題,就是情商低;你說出實話,就是不合群。
當理想被現實摁在地上磨平棱角,我們習慣用“差不多就行了”來安慰自己,最終慢慢耗盡所有熱情。
于是,我們為了不被貼上“不合群”標簽,主動收起鋒芒,模仿他人節奏,把“大家都這樣”當成護身符。
直到時間久了,才發現,所謂“融入”不過是把自己活成了別人希望的樣子。
你以為的“接納”,不過是被拉低智商的同化;你以為的“安全”,不過是強迫自己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
這樣的合群,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02 在“不同頻”里保持清醒
如果有一個人,既能聊熱點時事,又能聊網絡段子;既能談工作規劃,也能扯生活雞毛蒜皮;對方有獨到見解,又能換位思考,時不時還會提供些情緒價值。
你會不會以為找到同頻知己?
稻盛和夫的這句話或許能給你答案:
“如果你和一個人聊天覺得特別舒服,那并不意味著對方是你的知己,很有可能只是在向下兼容你。”
別氣餒,這不是施舍,反而證明你有著跟上對方腳步的潛力,同時,也意味著對你人品的認可。
心理學中,向下兼容從來不是降低自己,而是站在更高維度,包容差異。
網上有個說法:“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兩步是瘋子。”
而在單位,無論天才還是瘋子,最顯著特征就是與群體“不同頻”,又保持清醒。
他們翩然置身于八卦之外,悄然專注于自我提升;他們從不熱衷團建聚餐、選擇下午茶,工作能力卻能得到別人一致認可。
所以,真正的“合群”,是先修煉“向下兼容”的實力。當你站穩腳跟,你就有資格選擇和誰并肩;當你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才不會在他人的評價里迷路。
寫在最后
《無聲告白》書中有一句支撐了我很久的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單位里,不必害怕不合群的孤獨,那是自我生長的土壤;也無需恐懼被孤立的壓力,那只是向上突破的前奏。
當你既不做隨波逐流的浮萍,也不做寒風中孤芳自賞的梅花,你會明白:
最好的合群,是“我很好,你也不錯。”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