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窗,蟬鳴裹著熱浪撲面而來,樓下王阿姨拎著菜籃子匆匆走過,竹籃里躺著幾塊帶著泥的生姜。
這場景讓我會心一笑——老輩人過伏天的智慧,就藏在這些樸素的細節里。
今年入伏在7月20日,三伏天長達30天。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此時陽氣外浮,體內反易虛寒。就像井水在夏日最是冰涼,人體經絡也容易在此時淤積寒濕。
若能借天時扶助陽氣,便能為秋冬儲備元氣。
晨起三片姜,賽過喝參湯
記得去年初伏,我貪涼連吃三天冰鎮西瓜,結果鬧起腹瀉。
母親見狀,晨起便逼我含服薄姜片。那辛辣直沖天靈蓋,倒真把渾身寒氣逼出了汗。
生姜的妙處,在于它像把“微型火炬”。
《本草綱目》載其“歸肺脾經”,能溫中散寒。現代研究也發現,姜辣素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率。
推薦吃法:
姜棗茶:生姜3片+紅棗6顆+枸杞10粒,沸水燜泡20分鐘。伏天每日午前飲用,像給身體裝個小太陽。
姜絲炒苦瓜:苦瓜切片焯水去苦,與姜絲同炒。既清暑熱,又平衡寒性。
紅棗配小米,安睡到天明
前日偶遇鄰居張姐,她往年伏天總失眠,今年卻容光煥發。追問秘訣,竟是每天晨起喝一碗“三伏安神粥”。
紅棗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稱其“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小米則富含色氨酸,能促進血清素分泌。二者相配,恰似給心腎搭座橋梁。
制作訣竅:
小米50g+去核紅棗8顆+蓮子15g,文火慢熬40分鐘。臨出鍋撒把枸杞,米油厚得能掛勺。我常在睡前兩小時喝小半碗,竟治好了多年夜醒的毛病。
羊肉燉白蘿卜
上周家庭聚餐,表弟對清燉羊肉湯贊不絕口。他往年伏天必犯關節炎,今年竟未發作。
羊肉性溫而不燥,《本草綱目》言其“暖中補虛”。
現代營養學發現,其富含的左旋肉堿能增強線粒體功能,恰似給細胞裝臺“微型空調”。搭配白蘿卜,既解膩又利濕,暗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道。
烹飪要點:
羊肉選肋條部位,冷水下鍋焯去血沫。加白蘿卜塊、姜片、當歸2片,小火慢燉2小時。出鍋前撒把香菜,湯色奶白如玉。
昨日見樓下李叔大汗淋漓喝冰鎮酸梅湯,趕忙提醒:伏天養陽有三怕——
一怕貪涼飲冷:冰飲會瞬間封閉毛孔,把寒邪鎖在體內。
二怕熬夜耗陽:子時(23-1點)膽經當令,此時不睡如同掐滅陽氣火種。
三怕過度運動:汗為心之液,大汗淋漓反傷津耗氣。
晨起散步時,發現小區里幾位老人正用艾草熏腳底。這讓我想起《黃帝內經》“陽氣者,一日而主外”的道理。
最近迷上制作“扶陽香囊”:將艾葉、丁香、肉桂各10g打粉,裝入布袋隨身攜帶。藥香裊裊間,倒真覺著后背微微發熱。
傍晚陪母親在陽臺納涼,她教我辨認天空的星宿:“你看那北斗七星,像不像個勺子?老輩人說,伏天觀星能辨節氣。”
月光灑在她的銀發上,忽然懂得:所謂養生,不過是把老祖宗的智慧,融進一日三餐的煙火氣里。
入伏這天,不妨學學我:晨起含片姜,午后喝碗粥,傍晚燉鍋湯。讓這些帶著溫度的食物,幫我們把陽氣養得足足的。
待到秋涼時,自會明白——原來最補的從來不是人參鹿茸,而是這伏天里的一粥一飯,一茶一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