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箭-73問世以后,恰好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都在積極向五常采購武器裝備,所以,紅箭-73也進入兩國的陸軍序列,并且參加著名戰役,取得一定戰果;
伊拉克獲得中國反坦克導彈以后,很快投入到巴士拉戰役中,由于充分利用地形和戰術,取得了優異戰績:擊毀伊朗英制“酋長”和美制M60A1坦克。
這次戰役的戰果得到多方軍事檔案(如伊拉克戰后報告、西方軍事觀察員記錄、Jane's Defence Weekly證實;
1982年,伊朗陸軍反擊攻入伊拉克,準備占領伊拉克重鎮巴士拉:伊拉克軍方調集大量兵力固守并且準備打擊伊朗裝甲力量!
巴士拉城郊的沼澤與棗椰林為伊拉克伏擊部隊提供天然掩蔽,狹窄水道限制伊朗坦克機動;伊朗裝甲部隊(以“酋長”坦克為主力)在進攻中被迫沿預設道路推進,陷入伊軍預設“殺傷區”;
為了適應地形,伊軍將紅箭-73小組(每組3-4人)部署在三個關鍵區域:
-巴士拉北部運河區(針對主攻方向)
-祖拜爾鹽沼邊緣(利用干涸鹽灘設伏)
-城市外圍廢墟(偽裝成瓦礫堆)
伊拉克反坦克小組每組配備2具發射器,由步兵連掩護,并與反坦克炮(T-12 100mm)、RPG-7小組形成梯次火力;
1982年3月7日,伊朗第92裝甲旅“酋長”坦克連(12輛)發動攻擊,伊拉克反坦克小組將紅箭-73發射器隱藏于蘆葦叢掩體,待坦克縱隊進入300米狹窄堤道后開火:2枚導彈命中領頭坦克(車體側面),引爆車內彈藥(“酋長”坦克彈藥艙防火抑爆系統缺陷導致殉爆);隨后,伊朗坦克試圖倒車撤離時,后續導彈攻擊隊尾坦克發動機艙,癱瘓退路;伊朗坦克連不得不退出,伊拉克反坦克小組此戰擊毀4輛“酋長”坦克(殘骸堵塞通道),2輛觸雷癱瘓;
此次伏擊戰,伊拉克反坦克小組利用紅箭-73早期型(破甲深度500mm RHA)從側面擊穿“酋長”坦克(側甲80mm),引燃油料或彈藥;
1982年3月22日,伊朗美制M60A1坦克排(6輛)支援步兵進攻祖拜爾鹽沼地帶陣地,伊軍利用鹽沼反光熱干擾掩護,在M60A1進入1公里開闊地帶時,從多個沙丘后同時開火,導彈操作手集中攻擊坦克炮塔后部發動機艙(M60A1動力艙裝甲僅50mm)。遭到沉重打擊的伊朗攤坦克排逃離,伊拉克反坦克小組擊毀3輛M60A1(發動機起火),1輛履帶斷裂棄車;
紅箭-73在平坦地形實現最大射程(3,000米),M60A1的汽油發動機更易起火(對比柴油機);
1982年4月,伊朗“酋長”坦克與M113裝甲車混合編隊攻擊市區,伊軍將紅箭-73發射器置于廢墟二樓窗口,俯射街道推進的裝甲縱隊:首枚導彈擊穿1輛M113頂部(僅14mm裝甲),碎片殺傷車內步兵;后續火力鎖定“酋長”坦克炮塔頂部(裝甲25mm),最終,伊拉克反坦克小組擊毀2輛“酋長”坦克(頂部貫穿)、3輛M113,伊朗被俘裝甲兵證實遭遇“導線制導導彈伏擊”(區別于無制導火箭彈);
伊拉克第3軍團戰后報告稱共摧毀伊朗坦克67輛,其中,12-15輛由紅箭-73直接擊毀(其余為地雷/火炮戰果)。西方觀察員(如*Jane's)通過殘骸勘察確認:9輛“酋長”和3輛M60A1存在紅箭-73的典型貫穿孔(錐形金屬射流灼痕)。
不過,巴士拉戰役中的紅箭-73也有戰術局限:導彈需射手持續引導13秒,伊軍小組在開火后常遭伊朗炮兵覆蓋(損失率約40%);鹽沼高溫導致電池失效、導線被植被纏繞等故障頻發(實戰發射失敗率約25%)
在巴士拉戰役中,伊拉克通過精密地形利用和火力協同設計,將紅箭-73的效能最大化,成功擊毀至少12輛伊朗先進坦克。此戰例成為早期反坦克導彈“以弱克強”的經典,但也暴露了其操作脆弱性——紅箭-73的成功高度依賴伏擊條件,無法替代正規裝甲對抗。
吃了大虧的伊朗自然不甘落后:除了通過秘密渠道采購美制陶式反坦克導彈之外,它還通過其他渠道采購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并且讓它們在法奧戰役中大放異彩!
在1986年法奧半島攻勢(Operation Dawn-8)中,伊朗革命衛隊使用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伏擊伊拉克坦克縱隊的行動,是兩伊戰爭中少有的大規模成功反裝甲作戰范例。
1986年,處于戰略劣勢的伊朗革命衛隊意圖切斷伊拉克第7軍團在法奧半島的補給線,為后續圍攻烏姆卡斯爾港創造條件;
當時,伊朗革命衛隊選擇阿拉伯河東岸堤壩為伏擊區,堤壩高約4米,遮蔽導彈發射陣地—利用漲潮期沼澤限制伊軍坦克機動(T-55/T-62履帶易陷泥沼);
伊朗投入12個紅箭-73小組(每組2具發射器+4名射手),分散在3公里長堤壩后,輔以RPG-7小組(干擾坦克觀測)和 107mm火箭炮(壓制步兵支援);
1986年2月14日晨,伊朗小股部隊(約1個連)佯攻伊拉克第15裝甲旅前哨站,后撤至堤壩區,而伊軍第3坦克營(T-55/T-62混編,共31輛)追擊中進入預設泥沼通道(寬僅200米),隊形壓縮;
伊朗革命衛隊反坦克小組抓住時機,于06:20進行首輪紅箭-73齊射(24枚),目標是伊拉克坦克營隊首3輛T-62(指揮車;06:22-06:25,伊拉克坦克營隊首坦克被擊毀,它還堵塞通道,后續坦克在泥沼中轉向困難,淪為固定靶 ;伊朗反坦克小組立即在06:30進行第二輪射擊(18枚),集中攻擊T-55炮塔側面與T-62發動機艙;06:40,伊朗RPG小組抵近補射癱瘓坦克,107mm火箭炮覆蓋伊軍步兵下車區域;
這次獨立戰,伊朗革命衛隊紅箭-73射手瞄準車體右側油箱(T-62柴油箱位于側甲后部,僅15mm鋼裝甲),命中后引發二次殉爆—7輛T-62因此徹底焚毀;
伊朗反坦克小組攻擊T-55炮塔與車體連接環(裝甲縫隙),導彈金屬射流穿透后引燃炮塔內彈藥(4輛T-55炮塔被掀飛);
聯合國停火觀察團在1986年現場勘察:7輛T-62車體側面/后部穿孔,柴油箱爆炸痕跡明顯;5輛T-55炮塔環斷裂或炮塔被掀飛;3輛T-55/T-62履帶斷裂棄車(RPG補刀),未計入導彈戰果;
當時,伊拉克坦克兵被俘證詞(第3坦克營幸存者):“追擊中突然看到導線拖曳的閃光點……首車爆炸后濃煙擋住視線。我的T-62被擊中右后側,柴油箱瞬間起火。車長下令棄車時,導彈像馬蜂一樣連續飛來……”—賈西姆·哈桑,伊拉克陸軍上士
同樣,這次伏擊戰也讓伊朗革命衛隊看到紅箭-73的戰術缺陷,伊朗及時制訂應對措施;紅箭-73基礎型有效射程僅3,000米,低于伊軍坦克炮射程(T-62:4,000米),伊朗利用堤壩逼近至1,500米內開火(犧牲射程換取命中率);
當時的沙漠環境沙塵侵入導線導致失控(此戰4枚導彈脫靶),伊朗射手用濕布包裹導線接口,伏擊前清理發射區;
此戰癱瘓伊拉克第3坦克營(減員60%),迫使伊軍放棄反攻法奧半島的計劃。伊朗以12輛坦克代價摧毀伊軍12輛主戰坦克(紅箭-73包辦7成擊殺),成為革命衛隊“非對稱反裝甲戰術”的經典戰例。
The Iran-Iraq War (1980-1988)* by Efraim Karsh (2012)
Armies of the Gulf War(Osprey Elite Series, 19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